《答谢中书书》教案
陶弘景
教学目的:1、反复诵读,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水,说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抚慰,如吴均的《和顾章节》《和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二)、文体简介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一)、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老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顶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四时/,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和(yu)其奇者。
(1)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反复朗读课文。(学生大声朗读,选一学生读、学生齐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班级交流,老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3、再次朗读课文,稳固理解。
解释以下词语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 (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欲界:佛教指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即人间。(8)康乐:指谢灵运,东晋人,是谢玄的孙子,袭封为康乐公,故称之为谢康乐。(9)和:参和,这里指欣赏。(10)奇:指奇山异水。
全文翻译: 山川风光的美丽, ,,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可以欣赏这种奇丽风光了.
四、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顶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和“夕"两层来
(三)、最后以感慨总括前文。
五、研读书信
讲解(一)、: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欣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讲解(二):1、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2、色彩配合之
《答谢中书书》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