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
读论语心得体会(一)
始终以来不断在提示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直到前些日子,才最终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
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很多闻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反观现在社会,做老师这一行,不正是一个清贫的职业么?高尚的职业荣誉感不能变更囊中羞怯的现实,剧烈的职业责任感又使我们对孩子们欲罢不能。选择了老师这个职业便意味着我们选择了清贫,但不代表我们不能选择欢乐。回头看看我们所处的世界,五花八门,迷人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尘世不动摇,置身名利不追逐的人又有几个?可是这以名利做曲,以声色为水酿造的欲望之酒,能让人得到一时的虚名,却能让人失去更多。倒不如淡然平和让自己心情开朗来的更实在。一个人的“淡泊之守,必需从浓艳场中试来”。真正的恬淡不是未经世事的苍白,而是经验之后不贪浓艳之心的有内涵的淡然。我们可以做的是在清贫的生活中保持一种清亮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内心依旧欢乐富足,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欢乐,由内而外自然流露出自信念。现代老师不正是应当如此吗?
读书让我们明智,学习让我们欢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应当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乐趣的一部分。不想标榜自己有多么的淡泊名利,终归我只是俗人一个。只想安静的面对虚名利禄,以古以镜不断学习,做到“守节声色场,安志纷闹中!”
读论语心得体会(二)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人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部的《圣经》。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具体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才智折服!他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靠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间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这样一个宏大的思想家、教化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化、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肯定与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建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气,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隐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主动进取,追求胜利的永恒精神。人生,
就要有主动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得胜利,这是天地自然社会给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勤学善悟,学以致用
读完《论语》之后,脑子里都是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整篇文章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论述。孔子很重视学习看法,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
读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