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doc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前 483 —前 402) 的著作。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 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 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 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 《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 其内容丰富, 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 实行“中庸之道”, 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 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 实行“五达道”, 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一、注音中庸. ________ 须臾. ________ 忌惮. ________ 笃. 行________ 二、解释词义率率. 性之谓道率. 以货窜名军伍中率. 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莫莫. 见乎隐人莫. 知其子之恶人莫. 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天下莫. 柔弱于水谏而不入,则莫. 之继也至莫. 夜月明图久远者, 莫. 如西归微莫显乎微. 微. 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恨晨光之熹微.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三尺微. 命,一介书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 至陋体体. 群臣也轻暖不足于体. 与古今一体. ,安在其不辱也即冈峦之体. 势明道之不明. 也,我知之矣明. 辨之,笃行之虽愚必明. ,虽柔必强非所以明. 天下也而天下始人含其明. 矣大学之道,在明. 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择善而固执.. 之者也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 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 焉,万物育焉________ 君子而时. 中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 也________ 道之不明. 也________ 力. 行近乎仁________ 尊贤也, 亲. 亲也________ 子. 庶民,则百姓劝________ 来. 百工________ 柔. 远人________ 怀. 诸侯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________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________ 恐惧乎其所不闻________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________ 诚者,天之道也________ 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博学之,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笃行之。答案: 一、 yōnɡyúdàndǔ 二、率:动词,遵循副词,全都动词,率领副词,全都莫:代词,没有什么东西副词,没有副词,没有代词, 没有什么东西代词, 没有人通“暮”, 夜晚副词, 不如微:名词,细微之事如果没有形容词,不明亮名词,细小的事物形容词,低微形容词,低下体:动词,体恤,体谅名词,身体名词,格局,规矩名词,形体明:动词,弘扬形容词,准确形容词,聪明动词,显示形容词,聪明动词,彰明三、古义:原则今义:经典;经过;经营等等古义:坚持原则不妥协今义:古板执着,不懂变通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名词作状语, 时常、常常动词活用为名词, 害怕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弘扬名词作状语,努力地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名词活用为动词, 爱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安抚名词活用为动词,归顺五、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判断句判断句六、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一、基础巩固 1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发而皆中. 节,谓之和中:适合②和也者,天下之达. 道也达:通行的 B.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 能久矣鲜:很少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也及:达到 C.①凡. 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凡:大凡②亲亲,则诸父昆. 弟不怨昆:哥哥 D.①明辨之, 笃. 行之笃:忠厚②学之弗能,弗措. 也措:安置 2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②贤者. 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B. ①故君子慎其. 独也②中庸其. 至矣乎 C. ①恐惧乎. 其所不闻②知耻近乎. 勇 D. ①道之. 不行也,我知之矣②柔远人,则四方归之. 3 .下列语句
《中庸》节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