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言名句集锦学而时习之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 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 “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 子道》、《韩诗外传》、《说苑· 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 学而不思也, 不温故而欲知新者, 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 孔子首倡学思并重, 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 《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 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 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 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 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 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 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 行笃敬”(《论语· 卫灵公》) 是孔门的处世原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 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 故欲讷; 力行难, 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 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 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 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的 94 句名言警句 1、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2 、巧言令色,鲜亦仁! 3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胡? 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1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2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4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15 、朝闻道,夕死可矣。 16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 、放于利而后行,多怨。 1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22 、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23 、德不孤,必有邻。 24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2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6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7 、君子周急不继富。 28、子曰:“贤哉, 回也! 一箪食,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 29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1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2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4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5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36 、子不语:怪,力,乱,神。 37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古代名言名句集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