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doc1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部成体系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大型纪录片, 《我在故宫修文物》以三集的形式,用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 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 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 以及文物修复专家的内心世界和日常生活。下面, 我们会从人物、故事、思考三个角度, 进行该纪录片的素材解读与运用。【故宫? 人物】“男神”王津随着这部记录片的播出, 55 岁的钟表组王津师傅已成为新一代网红。 1977 年, 16 岁的王津被故宫钟表室的马玉良看中,此后近四十年,他每天都在与钟表打交道。片中, 王津师徒修好一组铜镀乡村音乐水法钟, 令人印象深刻。这座钟表是乾隆皇帝的珍藏,钟顶有个“农场”,房屋、农户、家禽、流水活灵活现。刚出库房时, 这座钟非常残破, 他为自制一个齿轮, 耗时一周用小细锉在齿上“找”点, 与原件严丝合缝。修复 8 个多月之后, 这座钟的每个零件终于都能活动, 复原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场景。这并不是王津经历的最大挑战。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他曾参与修复铜镀金雄鸡动物座楼阁式钟,几个修复师傅一起耗时八九个月,才将钟座上的凉亭、雄鸡、盘蛇、栖鸟修复如初。 2010 年,他参与修复了瑞士钟表大师路易斯? 罗卡 2 特制造的“老人变戏法钟”,与专家、助手耗时一年才恢复这座古董钟的变戏法功能――老人手中的豆子,小球变色,小鸟张嘴摆翅。讲到修表的耐心,王津说:“干这一行就要坐得住,老师傅说,如果真干不下去了, 那就去外面溜达一圈, 回来再干。”有网友问:“我不知道这些师傅能赚多少钱。”王津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 他月薪六七千元, 在北京算不上高收入,但他很满足,“主要还是喜欢、有兴趣。看到一座破旧的钟, 能在我面前恢复活灵活现, 心里特舒坦”。有观众称赞:“印象中的大国工匠, 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温暖而谦逊, 执着而内敛。这样的品质才能担当起某个职业的脊梁。”【微评论】对于一个“匠人”来说,最主要的或许不是高超的手艺, 而是他们的状态,沉稳亲善,从容饱满,满满的生机。从 16 岁到退休, 从少年到老者, 这其中的所有精力与岁月都要付诸于一件事情上, 仅仅是这份坚持与执着, 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与物质的淡泊, 这种“坐得住、磨得起”的精神就已经值得我们深深的敬佩与学习。【故宫? 故事】相知毕业于中央美院的木雕佛像的修复师屈峰说:“文物跟人是一样的, 古人说玉有六德, 玉就是一块石头, 它有什么德性啊, 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 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 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所以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很多人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 所以他有价值, 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 他跟它的交流, 他对它 3 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十年间, 屈峰改变着文物, 也被文物所改变。从一个天马行空的艺术毕业生, 变成了到现在锁门的时候都会反复拽几下的木器修复师傅。曾经为中规中矩的日常工作中无法安放的艺术创新梦想而苦闷, 到后来, 传统和现代在他的生命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融合。屈峰说:“一开始的时候, 我看文物就是文物, 我就是我自己。后来, 你会逐渐把文物当成一个生命去看。你也是一个生命, 两个生命在碰撞

中国需要工匠精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104 KB
  • 时间2017-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