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钱国币
【教学目的】
1.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和谐幽默。
4.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和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构造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三)课文构造分析
三次交锋,层次明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构造和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问题。假设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和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缺乏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构造人物剧情
开端吴太太自言自语抱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和友下棋
开展吴太太逼仆赔钱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杨长雄不应赔钱不应典押
高潮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花瓶
吴大大争吵谩骂不依不饶
结局杨长雄握紧拳头掏出纸币
吴太太一时语塞抢过纸币
二、把握主题思想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和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地挖苦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喜剧应“从那最平淡的事件里反映出真实”(丁西林语,转引自柏李《会见丁西林先生》)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一)吴太太:
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假设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
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刚你很会说话,怎么如今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抗日战争时期从外省避难来到西南某省城居住。是一个习惯于养尊处优又充满市侩气的女人。自私、刻薄、欺软怕硬、胡搅蛮缠、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她唠叨、狡辩、出言不逊。这是一个作者着意挖苦的反面形象。
(二)杨长雄:
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假设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时机”、“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大方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仁慈,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历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爱管闲事"的大学生。他敢想敢说,锋芒毕露,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虽然他不善口角,但由于道理在他这一边,所以义正辞严,驳斥有力,使得能言善辩的吴太太理屈辞穷。对这一人物,作者既肯定其正义感和斗争精神,又对其书呆子气和失之简单的斗争方式作了适度的揶揄.
(三)成众:
沉着稳重、幽默
1.面对杨长雄的气愤那么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
2.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那么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
四、总结
吴太太: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杨长雄:敢想敢说、仗义执言,模拟诉苦、嘲笑对手,
见义
三块钱国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