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职业防护
本讲稿第一页,共二十九页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过程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
本讲稿第二页,共二十九洗手的五个时刻(二前三后):接触病人前;进行无菌操作前;体液暴露后;接触病人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
本讲稿第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预防措施——个人防护装备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羊水飞溅到助产士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本讲稿第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预防措施——个人防护装备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助产士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一次性手术衣
本讲稿第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预防措施——个人防护装备
助产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本讲稿第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预防措施——规范化操作
助产士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回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本讲稿第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职业暴露防护用物
手套
护目镜
防水围裙、套袖或手术衣
利器盒
专用器械如缝合针、安全密闭留置针、无针接头
本讲稿第十六页,共二十九页
发生职业暴露后 怎么办?
本讲稿第十七页,共二十九页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1)
,应立即采取相应局部保护性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被暴露的粘膜(如口腔、眼睛),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如有伤口,轻揉挤压伤处,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用75%%聚维酮碘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和包扎处理。
(一冲二挤三消毒)
本讲稿第十八页,共二十九页
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 (2)
。并填写医务人员锐器伤登记表。
,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本讲稿第十九页,共二十九页
职业暴露局部处理流程图
职 业 暴 露 部 位
皮肤刺伤
粘膜损伤
溅入口腔、眼睛
完整皮肤污染
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量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先用肥皂,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肥皂和清水冲洗
75%酒精、%碘伏涂抹消毒
%碘伏冲洗或涂抹消毒
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一般性消毒
再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反复冲洗
本讲稿第二十页,共二十九页
乙型肝炎的职业暴露
乙肝病毒比艾滋病病毒更具有传染性
乙肝病毒职业暴露的机会更多
乙肝病毒可以在凝固的血液中存活7天
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发生职业暴露后在24小时之内或最迟从意外血液暴露的那个星期注射乙肝球蛋白
随访时间:3个月、6个月后检测抗—HBs
本讲稿第二十一页,共二十九页
梅毒的职业暴露
暴露后即刻给予预防用药: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周,深部肌肉注射,持续1个月。
随访时间:1个月、3个月、6个月;
在观察随访期间,建议要注意安全性行为,避免梅毒再次传播。
本讲稿第二十二页,共二十九页
HIV职业暴露
本讲稿第二十三页,共二十九页
不同体液的传染性
确定具有传染性的暴露源包括血液、体液、精液、阴道分泌物。
脑脊液、关节液、胸腔积液、腹水、心包积液、羊水也具有传染性,但其引起感染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
粪便、鼻分泌物、唾液、痰液、汗液、泪液、尿液及呕吐物通畅认为不具有传染性。
HIV暴露风险评估(1)
本讲稿第二十四页,共二十九页
HIV暴露风险评估(2)
如果暴露源是血液:
%;
%,
经不完整皮肤暴露的危险程度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比黏膜暴露低。
增加感染风险的因素:
深度针刺伤(尤其是空心针)
暴露量大(晚期AIDS患者或未经治疗,体内病毒载量高)
污染器械直接刺破血管等。
本讲稿第二十五页,共二十九页
HIV职业暴露后随访监测
发生HIV暴露后要立即、并在之后的4周、8周、12周和6个月检测HIV抗体。
特殊情况下,如果
助产士职业防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