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尾鲴养殖技术规范
黄尾鲴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黄尾鲴(Xenocypris divide Bleeker)养殖的术语和定义、环境条件、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食用鱼饲养和鱼病中,黄尾鲴产卵和受精卵孵化方法同家鱼;因其卵粒稍带粘性,集卵时,用竹枝扫帚或高梁杆扫帚,带水将粘着在产卵池底及池壁上的卵粒轻轻扫动,一边扫一边用微流水冲动,大部分卵粒即可散开,如少量的粘成团状,用手轻搓一下,即可散开。孵化水温20℃~28℃,最适水温22℃~26℃,孵化环道或孵化槽筛绢为60#。鱼卵脱膜后,要及时用18#的塑料网布在孵化环道或孵化槽内清除卵膜。孵出的鱼苗待点腰后下池发花。
鱼苗质量要求
肉眼观察95%以上鱼苗卵黄囊消失、鳔充气(点腰)、能平游和主动摄食,且鱼体透明,色泽光亮,不显黑色。
集群游动、行动活泼,在容器中轻微搅动水体,90%以上的鱼苗有逆水能力。
鱼苗畸形率小于1%,伤病率小于1%。
95%。
6 鱼苗、鱼种培育
鱼苗培育
池塘条件
、、。
清塘消毒
清塘在鱼苗、鱼种放养前10d~15d进行。用药物清除野杂鱼及病害虫。施用药物名称、用量及方法见表2。
注水培水
鱼苗、鱼种投放前5d~7d,用有机生物肥或绿色植物培养水质,有机生物肥用量为1500kg~2250kg/hm2,加化肥75kg(氮磷比例为9:1)。绿色植物用量为6 000kg~7 000kg/hm2,使用要求应符合NY/T 394的规定。施肥2d~3d后,。
鱼苗放养
投放密度为15万尾~20万尾/667m2,一次放足。鱼苗放养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a)鱼苗腰点出齐,即可下塘;
b)下塘前先将鱼苗集中在网箱内,以每10万尾左右鱼用一个熟蛋黄,经碾细兑水成浆,并经过双层纱布过滤后轻洒于箱内;
c)鱼苗下塘时水温差应控制在2℃以内,如超过2℃,应采取逐步换水等方法,缓慢进行升温或降温,使两处水温趋于平衡;
d)下塘时间应选择在晴天,地点应选择在池塘上风处;
e)雷阵雨或暴雨天气鱼苗不宜下塘。
3
饲养管理
鱼苗入池后第2d开始投喂豆浆,每天投喂2次,上午8时至10时,下午2时至4时。泼洒应均匀,以池塘四周为主,中间为辅。
投喂数量应视池塘水质和天气情况而定。一般鱼苗下塘10d内,。每增加5d,投喂量增加20%~30%。鱼苗长至3cm左右时,已转为食底栖生物或商品饲料为主,应投喂麸皮、米糠、豆渣及配合饲料。配合饲料质量应符合NY 5072的规定,其粒径应适合鱼种吞食。
~,应分池进行大规格鱼种培育,或套养到鱼种池或放到食用鱼养殖池中进行食用鱼饲养。
培育期间5d~7d注水10cm左右,~。
鱼种培育
夏花鱼种要求
夏花鱼种鳞片完整,具成鱼基本体形,经过拉网和关箱锻炼,体质健壮、活泼、无病,畸形率小于1%,损伤率小于1%,且不得带有传染性疾病。
鱼种培育
鱼种培育采用池塘套养。~~4000尾/667m2,管理按SC/T -1995的要求执行;常规鱼种池套养(~)cm的夏花鱼种1000尾~2000尾/667m2。专养池放养(~)cm的夏花鱼种(5~6)万尾/667m2,管理按SC/T1008-1994的规定执行。
7 食用鱼饲养
池塘养殖
环境条件及鱼池要求
、、。
放养前的准备
鱼种放养前应作好池塘的维修、清整、消毒、注水、培水和试水等工作,具体方法按SC/T1008-1994的规定执行。
鱼种来源及质量要求
鱼
黄尾鲴养殖技术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