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新课导入
,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
新课导入
,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精品文档请下载)
学习目的
1、复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词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词人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4、背诵、默写这首词.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四川眉州人。苏轼历北宋五朝,荣辱迭起一生,亦才情豪放一生。诗、文、,在风格、题材、音律方面皆有创变,豪纵清雄之作一新天下耳目,风格于雄奇超旷之外,亦兼韶秀婉丽,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如行云流水,恣肆挥洒,代表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宏肆雄放,机趣横生,和黄庭坚并称“苏黄”,开宋一代诗风。一生著述宏富,著有《东坡易传》、《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精品文档请下载)
写作背景
此词是作者刚从“乌台诗案”里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抒发了从政失意而寂寞孤独的情愫。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十二月或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精品文档请下载)
朗读词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重点字词
【1】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2】漏断:指深夜。
【3】幽人:幽居之人。
【4】缥缈:隐隐约约,假设有假设无。
【5】孤鸿:孤单的鸿雁。
【6】省(xǐng):理解,明白.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翻译词句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单独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问题探究
1、全文分为上下两片,共有哪些意象?
明确: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寒枝、沙洲。
2、这些意象分别有哪些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
明确:月-—缺,桐-—疏,漏--断,人—-幽,鸿—-孤,枝——寒,沙洲——冷。
3、这些意象特点分别涉及哪些艺术手法?蕴含哪些思想感情?
明确:疏桐暗示良禽择木而栖的环境的荒凉,也暗示在封建社会里正直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案[3]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