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各位挚友大家好,欢送来到齐国古都蒲松龄的家乡-----淄博。我是这次淄博之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今日我将带着大家参观的蒲松龄纪念馆,就坐落于我们淄博市淄川区洪
蒲松龄先生18岁时应父母之命完婚,19岁时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当时的山东学政施愚山先生的赏识,并收为门生。说到这位施大人呢,看过电视剧《胭脂》的挚友必须知道,剧中有位断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龄先生对恩师感谢之情的演义了。20岁时蒲松龄先生与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张历友共结“郢中诗社”,但是蒲松龄先生在此后三年一次的乡试中,却屡试不第。
25岁时,因妯娌之间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别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间”,生活陷入逆境。31岁时迫于生计,应淄川进士孙蕙之聘,去江苏省宝应县为其做幕宾。当走到了青不关时,看到两岸的山势险要由感而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四句是这样写的:“山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在这期间蒲松龄先生目睹宦海风云,饱尝游子之苦,再加上接近科考,仅做了九毕府个月的幕宾,即返回了故里。归来后的蒲松龄先生照旧没有考取功名,便屡屡设帐于缙绅之家,四处奔波
蒲松龄先生四十岁时,受本县王村镇西铺村毕际友的聘请,去做了毕府的私塾先生,设帐卓然堂,自次起先了他长达三十年的舌耕笔耘。只到71岁时才撤帐回家,起先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乡里举办“乡饮酒礼”,蒲松龄先生与从前好友李希梅、张历友被推举为乡饮介宾。这对当时的人来说是上的荣耀。蒲松龄先生73岁依例成为岁贡生
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哀思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于公元173019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了。一代文学大师就这样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
二、其次展室----聊斋正房
了解了蒲松龄先生的一生,请大家随我到我们将要参观的其次展室,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写下《聊斋志异》的地方-----聊斋正房。这座农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农家建筑,三间正房就是闻名的“聊斋”,东西各有两间厢房。这是1954年重新修复的。
来到正房门口,大家迎面看到的这幅画像,是蒲松龄先生74岁生日时,他的儿子蒲筠,请当时居住在济南的闻名画师朱湘鳞所画的。在画像上还有两道蒲松龄先生的亲笔题跋,第一道是:“尔貌那么寝,尔躯那么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世对尔孙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题。”这句话是说:我相貌平平,身体修长,今年74岁了,共计25000多天,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头发也白了,面对自己的子孙,感觉很惭愧。。其次道跋写到:“癸巳九月,筠嘱朱湘鳞为余肖此像,作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松龄又志。”这道跋是说:癸巳年九月,蒲筠请朱湘鳞为我做此画,身上穿着贡生衣服,并不是我的本意,唯恐百年之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