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十大争议问题
清算单位的认定
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应基于纳税人的核算项目来认定,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
“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以核算项目来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十大争议问题
清算单位的认定
土地增值税的清算单位,应基于纳税人的核算项目来认定,根据《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
“土地增值税以纳税人房地产成本核算的最基本的核算项目或核算对象为单位计算。”,以核算项目来确认清算单位,即可以保证成本的估计和分配的准确性,乂可以避免与纳税人核算产生过多的偏差。
为进一步明确清算单位,国税发[2006]187号乂细化了“有关部门审批项目”及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的规定。但是什么是有关部门呢?有关部门太多了。
目前实践中很多的省份采取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为标准认定,但是政策规定的一般都是“结合”有关证价进行划分,到执行层面,往往就变成了“必须”,争执再所难免,因为差异太大,毕竟有的项目可能仅仅几栋楼就办理了一个规证甚至有的一栋楼也会存在办出两个规划证的情况。
二分法还是三分法
这个问题的起因是普通住宅增值未超20%可以免征增值税,所以普通住宅要单独计算确定,而深层次的问题是普通和非普通住宅的成本是按建面均摊还是可以据实分摊或是可以按等增值率划分。(增值到底是谁的增值呢)
根据国税发[2006]187号规定“开发项目中同时包含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的,应分别计算增值额”,因此这个
争议就来了,那么是非普通的住宅,还是非,普通住宅之外的产品呢?车位归集在那类呢?
自税总发【2015】114号公布后,视乎争议少了。但二分还在。
地下非人防无产权车位是否参与清算
地下非人防的车位,开发商一般都是以出售给业主,那么车位是否属于土地增值税应税范围呢?
一些省份以产权定调,有产权就参与清算,无产权就不参与清算,地税局选择无产权不参与清算,根源是车位收入成本倒挂,参与清算势必造成土地增值税减少。
那么国家层面是否有明确规定呢,我们看一下国税发[2006]187对于配套的停车场规定是“建成后有偿转让的,应计算收入,并准予扣除成本、费用”。貌似规定的很明确了,建成后有偿转让应参与清算,但是各地执行的可是千变万化。
地下无产权车位成本的分摊接着上一个I可题,确定了是否参与清算,下面就是核心的问题就是成本如何分摊,地产车位无产权,不计容不分摊土地成本是没有争议的。
如何分摊其他开发成本?是仅分摊建安成本还是包括地上精装修、园林景观、开发间接费用等等?是据实分摊还是全部一刀切按面积“大平摊”?
按什么面积分摊,无产权车位面积一般没有单独计虽,是地下的全部是车位面积还是剔除一些公共设施、设备间、夹层后的面积?
土地成本分摊对于土地成本分摊,存在期间分摊及期内分摊两种争议。
在确定土地增值税清算单位之后,一般只有这个“土地成本”才是最大的共同成本,需要在各个清算单位之间进行分摊。分摊方法,按占地面积法、建筑面积法、市场价法或是税务机关认定的其他办法?
占地面积法貌似因为规定“一般”采用,而成为实际执行的唯一“必须占地”,对就是这么任性。
占地面积是按各期土地总面积还是可转让面积?实践中,如果一个分期一个土地证,这样倒是简单了,
土地增值税清算组与税务机关的分歧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