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地震勘探试验报告.docx


文档分类:行业资料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地震勘探试验报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空学院
地震实验报告
姓名:沈
班级:班
学号:
时间:月年052022指导老师:张
一、实验目的
实验一长度36道,道间距为1m,偏移据为0m,不使用模拟滤波器。本次干扰波的实验采取单边放炮并且对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绘制成图,并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图(1)单边放炮第一次数据
图(2)单边放炮第二次数据
从以上俩附图可以看出,第二次的数据信噪比比第一次要高,不过俩次实验测得的数据基本一致,我们可以看出首波均很明显,均在13道左右发生转折,我们可以判断,在这之前的首波为直达波,在这之后的首波均为速度更大的折射波,因此我们在折射波勘探中要考虑到观测窗口的大小对实验的影响,要求最小炮检距要大于十三道的位置,即大于转折点对应的炮检距,这样便压制了直达波对地震勘探的影响。
双边放炮、中间放炮观测对比:(3)正向追逐炮
图(4)反向追逐炮
)中间放炮5图(.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间激发时,我们可以同时观测到炮点俩侧的地震数据,具有宏观对称性,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炮点与检波点相距太远导致能量衰弱的现象。
从图(3)和图(4)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辨别各种波形,从反向追逐炮中明显地看到前面有几道可能是在移动炮点时碰到了检波器,使检波器出了些问题,但是对整体影响不大。我们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情况:
在折射波法地震勘探中,比较流行的是采用相遇追逐观测系统。O1是O2的追逐炮,O4是O3的追逐炮;若测线方向为O1→O4方向,则O1称为正追逐炮,O2
称为正相遇炮,O3称为反相遇炮,O4称为反追逐炮。
追逐炮的作用:
(1)可以利用追逐时距曲线与相遇时距曲线的平行性延长解释区间;
(2)确定直达波与折射波的交点;
(3)判断有无穿透现象(有穿透可能就不平行)。

本次实验的最后一个为多次覆盖实验,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是为了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采取有规律地同时移动激发点与接收排列,对地下界面反射点多次重复采样的观测形式叫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与简单连续、间隔连续观测系统的区别是移动激发点和接收排列的距离较短,可以重复观测地下界面。对地下界面重复观测多少次就称为几次覆盖。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炮点移动距离与覆盖次数和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满足:
式中ν表示炮点每次移动几个道间距;n是地震仪器的接收道数;N是覆盖次数;S=1表示单边放炮;S=2表示双边放炮。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是六次覆盖,道数选择12道,单边放炮,我们可以据此算出ν=2;因此我们从零炮检距位置开始依次隔俩个道激发一次,相应的电脑中参数可以方便地将观测系统往后移动俩道。得到的六次覆盖图如下:
图(1)第六次覆盖地震记录
图(2)第五次覆盖地震记录
)第四次覆盖地震记录3图(.
图(4)第三次覆盖地震记录
图(5)第二次覆盖地震记录

地震勘探试验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lajie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