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
1
识印
篆刻艺术历史悠久,熔书法、美术、雕刻为一炉,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篆刻,常用篆字入印,先篆书后镌刻,因此而得名。由于篆刻作品的实用性,所以又称“印章”。
印章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还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为历此外还有一些待异形状的印面,如圆形品字式、方形倒品式、四圆式、四辫式等,通常统称为连珠形。
篆刻入门
4
8、两面印,又称穿带印。两面铸刻印文,中间多横穿一孔,适于穿带佩带。
姓名、臣妾印
姓名、肖形印
姓名、吉语印
吉语、肖形印
9、套印
由大小不同的几方印套合成的印章,又称“子母印“,盛行于汉代。有双套、三套印、套两面印、双套两面印四种。另外,在魏晋南北朝时,有一种六面印。见图。
双套印
六面套印
10、白文印、朱文印、朱白间文印
玺印文字凹下的称阴文,凸起称阳文。是盖在纸上印文是白地红字的,称为“朱文“,俗称“阳文“。反之为“白文“(阴文)。现今篆刻学上均按此说。
杨子方印
公孙舒印
左遂之印
四破石子
还有一种朱白间文印,一方印上朱白并用,给印章增添了不少意趣。
【实践与创新】印章主要有哪些类别?
别篆
篆刻入门
6
汉字与秦篆
汉字起源
汉字的起源有种种传说,中国古书里似传说文字是仓颉创造的。
从1954年秋至1957年夏,中国考古工作者多次发掘了半坡遗址(今西安市东郊半坡村北),发现了早在6000年左右半坡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具有文字性质的刻划符号和绘画、雕塑、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半坡人的刻划符号多保留在彩陶上,这可以看作是原始的中国文字。
近年来,中国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晚期的一处遗址里发现了一批墓葬(距今已有4500多年),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在一些陶尊上各刻有一个图象文字,共发现了10多个单字。这些文字是按照实物的形状描绘出来的,所以称为“象形字”。字体的结构与甲骨文上的象形字十分相似,但比甲骨文要早1000多年。因此,“象形字”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它已具有了文字的特征。
先秦篆书
篆刻主要采用篆书,“篆”字《说文解字》释为“引书”,段玉裁注:“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可见“篆”字、含有“写字”之意。篆书有大、小篆之分。广义的大篆是指秦代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古文,小篆则指秦始皇“书同文字”后,在秦代通行的篆书。篆刻采用的字体除古代玺印上的古玺文、摹印篆、缪篆、小篆外,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古文和其它一些金石文字都可采用入印。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两代使用的文字之一,清代未,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发现,文字写、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名甲骨文。因多为刀刻的缘故,也称“契(刻的意思)文”,又因甲骨用于占卜,也称“卜辞”文字。 见附录。
金文:金文旧称“钟鼎文”,是商周青铜器上刻铸的款识文字。金文结体错综变化,笔画圆匀厚重。明清以来不少篆刻家喜用金文入印,收到古朴生动的效果。见附录。
籀文:籀文在春秋时期就已在秦国流行了,此后“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籀文据传是周宣文时太史籀所整理,所以称为籀文。籀文和金文相比形状与结构有些相同,籀文只是更趋于简化和线条化,形体齐整稳定。
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由李斯等人整理的文字,这种文字“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见《说文解字序》)。小篆字形呈纵势,笔画粗细划一,匀圆齐整,排列齐整。用笔圆润而略粗的叫做“玉箸篆”,用笔较细而圆劲挺直的叫做“铁线篆”。参阅秦代的《泰山刻石》
篆刻入门
6
(见附录一)和汉代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一书。
【实践与创新】小篆在我国文字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请说出在汉字发展进程中小篆文字的作用。
汉篆与篆法
汉篆
汉篆也称缪篆。
缪篆是汉代玺印使用的文字,一种为笔画平正方直,字形庄严雄浑,结构或增或损,变化多端,显然受到汉代隶书的影响,这种篆字多不合“六书”之旨,所以称为缪篆,“缪”字含有谬误之意。《缪篆分韵》《汉印分韵》和《汉印文字征》等书收有这种文字。
篆法
(一)、篆字结字
结字,亦称结构,是指一个字中点画之间的结构搭配的形式法则。
不同的篆体有着不同的搭配法则。如小篆的结构特点是“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半字的垂脚是一、二、三竖下垂或是上出,”成为纵势长形,笔画粗细均匀,使转圆活,以均衡对称见长。篆字还有特殊的变化规律,即篆书的“变体”。变体就是对篆字的某一点画,或某一部分的用笔或结构,作不合常规的变化,使之奇趣横生,又能协调平衡。篆书的变体从结构外形看,有方、圆、长、扁、欹、正、分、合、穿、插等变化;从笔法上看,有收展、曲直、顺逆、疾徐、粗细、转折
篆刻艺术历史悠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