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后感.doc《爱弥儿》读后感读过了《爱弥儿》之后, 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在阅读的过程中, 我自己最大的感受, 就是我会一直跟随着书中爱弥儿的成长经历, 他身上发生的一个又一个的有趣故事, 不断地联想自己的未来教育之路。我本身很喜欢小朋友,也正是这个原因, 让我选了这个教育专业,看着爱弥儿的成长,我的脑海里面, 仿佛在为日后如何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描画着伟大的蓝图。当我看到卢梭先生在儿童教育上的独特见解,我会感到很震撼, 心中跳出一句:“这样也行? ”当我读到那些与我自己有共鸣的观点的时候, 我就会感到一定的成功感, 幻想着未来, 幻想着自己能把孩子教育成才,从中得到无尽的喜悦与成功感。读过卢梭的名著后,理所当然的是,我对这名伟大的作家、思想家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记得最初接触他, 是在高中的历史课本, 不过对他的描述也只是粗略地列出其作品名字、思想概况、对社会国家的重大贡献等等。而且他是历史书上众多历史伟人的一个, 我只能很抽象地记忆着他, 坦白说, 我对他的认识不深,也没有什么敬佩之情。不过在阅读其作品之后,我对他的了解可以说是上了一个层次。他是不仅仅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也是一名称职的父亲。虽然爱弥儿是虚构出来的一个孩子,但是书中描写其从出生、成长到结婚成家, 从家庭走进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 他以爱弥儿的年龄层次作为划分章节的依据。第一, 初生到两岁的婴儿时期的教育,第二,两岁至十二岁儿童的教育,第三,十二至十五岁儿童的教育,第四,十五岁至成年阶段的教育,最后还有一部分是关于他对“女子教育”的看法。如此细致的分段分析, 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并且配合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故事, 让我对卢梭的儿童教育观有了感性的认识。卢梭先生在《爱弥儿》中, 表现出的“自然教育论”, 顾名思义,卢梭是推崇“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在我的理解中, 可以具体从三个大方面去深入体会, 它们分别是: 第一, 崇尚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第二,重于示范,轻于惩罚。第三,注重实践活动。首先, 卢梭特别强调, 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环境和具体情况因人而异,绝对不可以千篇一律。尽管如此, 卢梭的道德教育方法还是具有其鲜明特色, 最突出的是顺应自然和行为实践。卢梭提出道德教育要“顺应自然”, 道德教育的程序要符合儿童成长的自然性, 这体现在他的分期理论上: 第一阶段是两岁以前的婴儿, 卢梭认为应着重进行体育教育, 使儿童自然发展。第二阶段是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 他主张应该对他们进行感官教育, 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 缺乏思维能力。第三阶段是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 由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感官感受经验, 所以卢梭人为应对他们进行智育教育。第四阶段是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 他们开始进入社会, 所以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第五阶段男女青年, 由于自然的发展, 这是要对他们进行爱情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要适应儿童情感和智力的发展水平; 道德教育的目标要切合儿童的个性特点。因此, 卢梭主张从婴儿出生时起,伴随他一生成长过程中都应得到自由, 要排除各种外在的、强制的束缚, 这样才是合乎自然的, 他极力主张“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其次,在书中,我们几乎不能找到卢梭对孩子采取训斥、责罚, 这应该是他
《爱弥儿》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