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计划.doc初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计划一、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本校学生中, 我们发现具有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学生占有较大比例, 不良学习习惯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最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1 、缺乏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2 、书写潦草不规范,坐姿差 3 、喜欢做小动作,缺少认真倾听的习惯; 4 、课堂上不善于动脑,盲目听信教师和同学,缺乏个性; 5 、学习缺乏自觉性,作业懒散,做事拖拉; 6 、不善于使用工具书,缺乏查资料和朗读背诵、课外阅读的习惯; 7 、学习缺乏探究问题、大胆质疑的习惯。二、计划采取的措施在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授课的情况下,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智商, 二是习惯。智商的高低, 先天的禀赋是关键; 而良好的学习习惯, 却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对于一个学校的几个平行班来说, 学生在天赋方面总体的平均水平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 决定这个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关键因素, 就只有学习习惯了。那些学习成绩突出的班集体, 学生普遍具有主动预习、认真听讲、勤于思考、敢于质疑、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作为教师, 要想从整体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成绩,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计划采取以下三项措施(一) 在年级和班级内制定可行的学习纪律, 并严格执行。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学习方面的纪律, 不同的是, 有的班级严格执行了,而有的班级却仅仅写在了制度里。之所以不执行, 多数情况是这些规定不具有可行性。在制定学习纪律时,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 以可操作为原则, 灵活处理, 该简单的简单, 该复杂的复杂。比如,就”完成作业”这一条纪律, 如果仅仅简单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因为, 班级中学生的学有很大的差别, 老师针对大多数同学布置的作业, 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吃不饱”, 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却是”吃不了”。有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在制定这条制度的同时, 一方面协调课任老师在作业的量和难度上有个梯次, 尽量能够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 另一方面, 允许学生在作业的量上和难变上自主选择。此外,还可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同学们向量大、难度大的作业挑战。这样, 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再比如,对于自习课的纪律。很多老师认为,在自习课上, 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问题,没必要制定太严格的纪律。但是,在魏书生、孙维刚老师的班里却不是这样。魏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自习课上讨论问题的利弊”之后, 规定上自习不可自由讨论问题; 孙老师则提出”神圣的教室永远宁静”, 要求学生只要走进教室, 哪怕是在课间, 也不可闲谈。这样的纪律看起来简单, 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教给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 既需要一定的时间, 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的目标, 而忽略了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达到这样的目标。比如,我们平时一定也要求过学生学习时要讲效率, 但怎样做才能有效率呢?学生并不清楚。这方面, 魏书生老师做得最好。他在不断给学生灌输”效率”观念的同时, 教给了学生很多讲效率的方法: 要求学生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自习计划; 要求学生每次学住什么, 做完几道题等,以避免在”学哪一科”“做哪几道题”等问题上犹豫不决,浪费时间;他还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时间的边角料”,利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 甚至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学习的方法;他还帮学生找到了影响学习效率的”三闲”( 闲话、闲思、闲事)。并教给学生与”三闲”做斗争的方法。有了方法, 观念上的东西才能落到实际行动中。(三)持之以恒地训练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 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 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 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 魏书生老师为了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 他坚持每天上课前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自由地、大声地说一分钟话,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害怕在课堂上”说”, 而且还学会了怎么”说”。更重要的是, 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这种”说”促进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敢于提问的习惯。此外, 魏老师还通过”七个一分钟”, 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学习时的精神状态。只要坚持长期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监督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也需要发挥教师的正确指导。要抓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从一点一滴抓起。学生的学习习惯好坏都是从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的, 学习习惯开始形成的时候, 教师更要抓得具体, 善于从一点一滴中来
初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培养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