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备课时间: 备课组:初二年级 执笔:赵艳菊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技能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
各拉丹冬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是怎样的?
明确: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唐古拉山乡境内,各拉丹冬峰周围有20多座海拔6 000米以上的雪峰,形成了唐古拉山的顶峰群,在这方圆1 500平方公里的顶峰区发育着100多条现代冰川。是中国第一大江 ——长江的发源地。各拉丹冬的东侧是面积约为8平方公 里的冰川,这些冰塔,在阳光下,干净如洗,光泽闪熠,巍巍耸峙。形态各异,犹如水晶的世界,是唐古拉山脉一大奇景。各拉丹冬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清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 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姿态万千。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的牛羊。
各拉丹冬气候枯燥,年降水量仅200 mm,海拔5 000米以上的降水量大大高于山下,经常是雪雹铺天盖地。(精品文档请下载)
(六)目的检测
9、目的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的的情况)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阅读的经历。
10、讲解点评
老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展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风光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宏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精品文档请下载)
12、布置作业: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板书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辛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风光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精品文档请下载)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1、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非凡。
教学重点: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非凡。
一、课上三分钟:
1、社会主义政治开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党的指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全面依法治国。
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开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文化自信。
4、开展的根本目的是:增进民生福祉.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的:
1、导入新课
长江如黄河一样是我们的母亲河,她也横贯中华大地,用她的甘醇(江水)!同学们你们知道长江发源于什么地方呢?她的源头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去领略那里奇异的风光吧。(精品文档请下载)
2、明确目的
(1)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非凡。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风光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精品文档请下载)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表达这一顺序的词语。
4、小组探究
5、(老师)检查指导.
(三)释疑解惑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精品文档请下载)
(2)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表达了“我”: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精品文档请下载)
(五)讨论稳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3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