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摘要】对于审美,人们更多的是对于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但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对于音乐的审美亦早就出现在世人的思想文化里。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富有思辨哲理、思维严密并且条理清新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摘要】对于审美,人们更多的是对于西方音乐美学的研究,但中国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对于音乐的审美亦早就出现在世人的思想文化里。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富有思辨哲理、思维严密并且条理清新的八次论难,东野主人和秦客之间的往复思辨更是反复论证了“声无哀乐”的观点,他一生文武善类机事兵重,不如丝竹弦音;磐罄四伏城郭而安,不如三碗薄酒,不慕名利,信廉清浊,自在人心,这些都与他所处的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背景都息息相关。如今我从三个方面来谈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音乐审美
【中图分类号】J61 【文献标识码】A
一、美的本质论
美,从西方哲学来说,都在于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为主,以历史观点和辩证观点来证明对于“美”的界定。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美下了四个界定和概括,即质的规定:非功利愉悦感;量的规定:非概念的普遍性;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模态:共通感的可传递性。
那么在中国的音乐美学史中,于先秦诸子之时,便已经拥有了音乐思想的先声,产生了关于音乐的起源,以及其功能的多种想象性思维。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中,古人对于“美”的本质即为“和”,“平和”。儒家思想提倡的便是“中和”,中庸之道,老子讲“大音希声”,又说“音声相和”,便也是讲音乐的规律与自然的规律相互融合。其一是“自然之和”。一个人的创作,是被他所身处的政治、生活、文化背景所影响,而作品中或表达深切期望或反映处世现实,嵇康亦不其然。他性情清高耿介,追求的是庄子的洒脱逍遥,得到的是个人心灵的释放,骨子里向往着“平等与自由”,所以在他的认识当中崇尚自然之美,保持平和之美一直都是他所追求和提倡的,并且在社会处世中也是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态度。自然,嵇康在音乐审美当中,他就是以“平和之美”作为音乐美的本质。其实,在嵇康所作的《琴赋》当中,也是体现了自然之和,《琴赋》是将《声论》的美学思想扩大得更加具体,其中的“礼乐之情”也是强调了“平和之声”对于人内心的作用,平和的人听到琴声之后,会内心舒缓顺心,这一点和《声无哀乐论》的谈到的美的本质都是相同的,《琴赋》在表达和传递美的本质上,更加具体到了琴音,这两者都是嵇康从“心”开始谈起谈论了美的不同现象。
其二,是“心”之与“声”。声不能表达心,不能由声以知心,心情和声音就是两回事。心是可以使人分辨事理,善于言谈的,但是却不能让籁籥琴瑟之声更协调、更适用。我们就可以明确东野主人的观点即明确心情和声音是不同的,探究心情的时候不需要去观察外貌,揣度心意的时候也不必去听辨声音。“心”和“声”是指审美对象的 “心”和“声”,分别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体与客体。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对美的本质论上,在对“乐”的审美当中,嵇康保持“自然之和”,又承认在音声触发人心的基础上,心志对言词所表达的情能有所感,这是嵇康在《声论》中对音乐美观念的本质体现。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史湘云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