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后感
歌德的《浮士德》主要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 讲述了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显示, 竭力探索人生的道路。 下面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浮士德读后感 ( 一)
事大体是这样的:上帝和魔鬼靡非斯托发生争论,魔鬼认为世人的代表――浮士德野心勃勃,好高骛远,永不知足,不会有好下场。而上帝认为浮士
德在追求时偶尔误入弯道,但最终会走上正途。他们打赌 ; 由靡非斯托去引诱浮士德,看他是否会放弃自己高尚的追求 ; 弃善从恶,成为魔鬼的俘虏。魔鬼靡非斯托下到人间, 与已对追求感到厌倦和失望的老博士浮士德说, 他可以让浮士德永不安宁得到满足, 条件是浮士德要用鲜血做抵押, 一旦有一天说出: 真美啊,请停下来 ,就让靡非斯托带走他的灵魂。
浮士德同意了。他在魔鬼的帮助下,喝了巫婆神奇的魔汤,恢复了青春,
遨游了人间和神界, 先后经历了美好的爱情, 对宫廷中的权势财富的追求, 以及对古希腊艺术为代表的美的追求和享受。 结果都不能获得心灵的满足。 最后,在围海造田这一征服大自然和替大众谋福利的事业中, 百岁高龄而且双目失明的主人公找到了心灵的家园, 说出了决定赌局胜负的那句话, 然后心满意足地倒地而死。然而浮士德的灵魂, 并没有被靡非斯托抓进地狱, 而是天使们奋力从魔鬼手中救出浮士德, 护送着送上了天堂, 因为他最终投身于替大众谋幸福这一崇高的事业。
《浮士德》是一本说不尽的书,把它改写成小说其实是一种冒险,因为谁
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它。 书中运用了许多象征、 隐喻手法。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浮士德》,笔者于是斗胆冒险试一试。在改写过程中,笔者尽量扣紧诗剧原有的情节和文字,以免破坏它原有的内涵和美,只在可以想象的地方稍做渲染。
当我从第一章一直读到第八章时,我开始觉得浮士是个只会享受的登徒浪
子。我一边厌恶地思考着浮士德的所作所为, 一边继续往下读――第九章: 美梦
3/11
成真。这章故事写的太美了 ! 里面有一段话不仅把我对浮士德的坏印象冲淡掉,
还使我十分感动,泪水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这段话是这样写的:后来,他又得
到皇帝的赏赐, 有了自己的一块封地, 于是开始孜孜不倦地围海造田。 经过艰苦
奋斗,终于使一片荒凉的海滩变成了美丽的花园。他已年近百岁,双目失明,黑
暗之中他仿佛听到成千上万的人在海边劳动的歌声。 这时,他突然悟到: 这就是自己要追求的目标――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 然后才能去做自由和生活的享受。他说: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做着自由的国
民。 他情不自禁地喊道: 你真美啊 ! 请停一下 ! 说罢,他倒地而死结束了他探索的一生。此后,他的尸体和灵魂,被上帝派来的天使接到天国去了。天空中,圣母和他的女友玛格莉特迎接他,一起飞往最高的天堂。
德国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德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此书写了近
年,它取材于民间传说。作品通过浮士德一生不懈的追求,概括地反映了从文艺复兴时期到 19 世纪初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光明、探索真理的过程。诗剧中的浮士德是个自强不息者。
浮士德读后感 ( 四)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 , 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 : 宗教与科学 , 理智与情感 , 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 啊, 我孜孜不倦 , 对哲学 , 法律连同医典 , 遗憾的还有神学 , 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 甚至 ,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 天上 , 他想要最美的星星 , 地上 , 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 他为了学 , 他放弃了自己 : 为此 , 我才想魔发屈服 , 借助精灵之口 , 鬼怪之力 , 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 ; 这样 , 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 , 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 , 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 . 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 , 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 他对学
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 , 我们就把他救助 . 歌德说过 , 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 , 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 , 到临死 , 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 , 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 , 不止是这样 , 还因为他不断行动 , 不断追求 ,
不断克服迷误 , 最终走上了正路 .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 , 这是我们应该学的 . 还要学
4/11
习他对学的追求 , 对学的热爱 , 对学的希望 . 我们要
浮士德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