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姓名准考证号指导老师写作时间联系方式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内容摘要:《聊斋志异》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就,风行天下。后人对《聊斋》的评价多聚焦于鬼狐仙女,本文将从这些女子的对立面——书生形象入手, 重点分析书生形象关键词:《聊斋志异》书生一、前言《聊斋志异》, 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作者是蒲松龄, 内容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的愤怒,嘲讽和揭露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笔锋直写当时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二、作品通过自身参加科举的制度, 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 对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禁锢,三、通过狐仙和书生的爱情, 歌颂了美好的爱情, 对美好的爱情向往, 写出了许许多多书生的形象,四、部分小说有预言警示的作用,引人入味,让人反思。关于《聊斋志异》,人们习惯上关注的是狐仙鬼怪,往往文章也多是关于狐仙鬼怪的,甚少提及别的, 今天我从狐仙鬼怪的对立面展开, 浅谈一下《聊斋志异》书生的形象。二、分析《聊斋志异》书生形象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书生,书生如何发展产生的。书生, 简单说就是读过书的人, 古时多指儒生, 现今称之为知识分子, 我们统一称之为读书人, 古代, 士农工商, 商为末流, 虽有钱但社会地位不高, 而士就是读书人, 社会地位最高, 出仕为官, 直接可以为统治阶级服务, 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 读书人科举中的, 不但可以光耀门楣, 自己也可以出仕为官, 成为士大夫一员, 相反, 考试失利, 没有功名, 穷书生一个, 不受人待见, 小说范进中举中主人公范进, 中举前后自己的变化, 周围人的变化, 可以看出功名的重要性——他可以让一个人由正常变疯癫。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思想, 儒家讲求入世, 入朝为官, 施展自己的报复为统治者服务,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是他们的终生追求, 隋唐以后, 特别是宋朝, 科举制度的建立, 程朱理学的进一步强化, 读书考试成为了入官的唯一途径,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成了读书人的人生格言, 并为此而奋斗终生, 反过来, 官员全部是读书人, 从政治上保证了士大夫精英知识分子地位, 至此, 士大夫在宋代完全成型。读书人入朝为官,从古至今都一样,古有科举选拔,今有公务员考试制度, 不同处现在考试更加公正, 透明, 王安石科举为官, 文学上的成就不必说, 政治上倡导改革, 改变宋代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 亲自主持变化, 变法从理财入手, 颁布均输法, 青苗法, 市易法等措施, 变化虽然失败,但部分得以保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宋代积贫积弱的现象。秦桧, 同样是科举入朝为官, 善于经营, 迎合上司, 官拜丞相, 权倾朝野, 但此人不思为国报效, 造福百姓, 一味只顾自己的利益, 卖国求荣,间接害死岳飞,使得南宋更加积弱,上两则材料告诉我们,读书人入朝为官, 有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的人会为官勤政, 造福人民, 错误的价值观人生观阻碍国家的发展, 损害人民的利益, 不但古时如此, 现今社会也是一样, 人民的好公仆, 党和国家的忠诚卫士杨善洲, 在职期间, 带领大家兴修水利, 发展粮食生产, 改变山区的贫穷面貌, 退休放弃进省城疗养的机会,带领群众防护治林深受人民的爱戴,而刘铁男, 雷政富之流, 利用职务便利, 谋求个人利益, 侵害国家的财产,人民的财产,最终受到法律制裁。三、聊斋志异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 在这人物画廊中, 书生的形象占据了大多数, 可见蒲松龄对书生的喜爱, 我想大概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1 )蒲松龄自身的原因 1、蒲松龄,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七、八十年代,这个年代是封建社会比较黑暗, 腐朽的时期, 官僚残暴掠夺, 使原来已经激化起来的社会矛盾,更进一步尖锐起来,清初,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矛盾,除了用硬的一手, 还采取软的一手, 即笼络和拉拢, 他们把眼睛看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书生,采取科举的方式(主要考八股) ,拉拢做官。蒲松龄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攻读诗书,但却都际遇不佳,到了蒲松龄,仕途的道路上不比前辈幸运,一直到 72 岁高龄市才得到一个岁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科举对蒲松龄这一类知识分子的重要性。一方面这样选拔了知识分子入朝为官, 使得贫苦大众学子可以入朝为官, 他们出生贫寒, 有着基层的生活经历, 入朝为官后, 可以更好的为官,造福一方,另一方面学子们把毕生的精力用于八股上,造就学子们读死书, 束缚了思想, 成了统治阶级的工具。明代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 “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 甚于焚书。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蒲松龄科举的失败, 才可以创造出聊斋志异这样的作品, 如同张继科举失败写出枫桥夜泊一样, 流芳百世。作者科举失败, 但不看清自己,
论《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