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新闻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深入基层,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
【让新闻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深入基层,要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基层和群众,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源、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今天的新闻工作者更需要带着感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只有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意,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状态,才能体会群众冷暖诉求; 只有感受群众喜怒哀乐, 才能把握群众所思所盼。也只有带着感情走进基层,加大民生报道分量,增强采写百姓故事力度,才能了解改革建设的关键点、抓住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把握服务人民的着力点, 以卓有成效的新闻舆论引导工作, 汇聚起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加快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步伐。
转变作风,站在人民群众立场看问题。新闻的根源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 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以群众为主体, 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看问题, 用群众的眼光和观点去反映问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和做出来的节目才有说服力, 才能真实反映人民的意愿, 真正起到新闻工作者下情上达、 上情下达的桥梁纽带作用。鹤壁电视台第一个纪录片《深山拓荒人》 ,真实记录鹤壁市近郊一位失地农民李水生由于对土地的眷恋, 撇下全家老少, 拿出 30 万元的全部积蓄到大山里去承包荒山,经过 10 年的艰苦奋斗,把一座荒山建设成了一座满眼碧绿、 果树满山的花果山。 当时为了采访
李水生,笔者深入荒山二十多次,用摄像机跟踪了他大半年的时间,
了解他的欢乐与苦恼,并帮助他解决问题。因此,他和记者成了无话
不谈的好朋友。该片真实感人,原汁原味记录了他建设荒山的历程。
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出好节目, 只有真正沉下去,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
才能采写出有血有肉、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好作品。
改文风,替人民群众鼓与呼。在日常的新闻采访中,从中央到地
方媒体,几乎每一条经验式报道中都有领导采访。 领导们面对镜头侃侃而谈,这样的新闻没有群众语言,没有群众观点,更没有反映群众意愿。要想改变文风,新闻就必须用群众语言,有群众心声,把话筒和镜头对准群众,让最基层的声音响起来, 让实实在在的内容多起来,让群众语言多起来。这样才能提升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广大群众也才会愿意看,愿意听,看得懂,听得进。
“走转改 ”活动应该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自觉行动,杜绝那些假大空的报道。这样才会促使记者沉下去,去进行深入的采访,认真履行自己的使命。
做出有深度的报道,拍摄有分量的节目,需要记者下工夫,下到基层,同人民群众交心,而不是浮在面上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样
也有利于培养记者扎实的工作作风, 端正记者的工作态度。 在工作中,很多年轻记者常常苦于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 其原因就是天天泡在办公室和电脑旁,根本下不去,即使下去也是做做样子。殊不知,基层
到处是好的典型、好的题材。只要下到基
【让新闻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