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在城乡一体化思想的指导下,分析了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规划策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村15个,%;400―1000人口以及1000―2000人口的行政村总数分别为56个和98个,%%,2000人口以上的行政村16个,%。以行政村为单位来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人口规模主要集中在400―2000人的区间内,低于400人口和高于2000人口的行政村数量相当。而相同规模组内的居民点规模相差不大。
对于白水来说,居民点建设水平低,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规模小、层次低且分布不均衡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近年来,政府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乡村道路建设,但是总量仍旧不足,一些自然村和偏远山区依旧进出困难。同时,大部分道路存在建设技术等级低,道路硬化率低,路况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3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发展现状评价
20世纪70年代,普朗特(Platter)把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发展过程划分为没有中心、中心不固定和中心固定三个阶段。张京祥等从整体角度将包括乡村聚落在内的区域空间演化分为农业社会阶段、过渡性阶段、工业化阶段以及技术工业和高消费四个阶段。普朗特(Platter)和张京祥等人的研究表明乡村居民点体系的演变呈现出以下规律:中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结构从低级平衡到不平衡再到高级平衡;演变阶段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正相关的规律。
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的现状分析表明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空间集聚不平衡,呈明显的单中心结构、首位型分布,根据乡村居民点体系演进规律,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处于空间结构不稳定的过渡阶段,为了平衡布局、稳定结构,首先需要实现由单核向多核的转变。
简单地讲,乡村居民点体系包含三大结构要素,即点(主要指乡中心区和村庄等最基本的地理上完全独立的居民点),线(居民点之间的联系通道,本文主要指道路交通线),以及面(由若干相邻、相近居民点组成的特定区域)。根据对白水县乡村居民点发展现状的分析,白水县乡村居民点体系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点的带动
白水县乡村居民点总体发展均衡,差异程度小,缺乏具有带动作用的空间增长点。而根据乡村居民点演进规律,空间增长极的出现是打破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迈向高水平发展阶段的必经阶段。
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均衡发展,造成居民点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而对于白水这样一个贫困县,更应该集中有限的资源,培育空间增长点,通过增长点的涓滴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2)缺乏线上的联系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构成体系的必要条件。居民点之间的联系体现为各种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输入和输出,而道路交通是各种流输入和输出的重要载体,即道路是乡村居民点与外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但是目前,白水县乡村道路建设规模小、层次低,乡村居民点与外界联系不畅,长久处于孤立发展的境地。
(3)缺乏面上的集聚
土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
城乡一体化导向下白水县域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策略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