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资金运用中的投资理念分析
王松奇 刘 华等 投资理念是主导金融机构投资行为的关键,有什么样的投资理念就会有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简单地说,投资理念就是投资的指导思想,是投资者理论与实践的总结。
国外投资金外汇远期交易、大量放空、期货汇率交易、期货股价指数交易、期货商品交易等;利用落差投资法,包括东西方时间落差、现货与期货落差、市场面与实质面落差、过度恐惧与过分乐观落差、消息公布日与实际发生日落差;专门研究小组提供各金融商品的趋势,同时利用全球资本体制的五大缺陷。五大缺陷包括利益分配不均、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全球垄断及市场求过于供、国家的角色模糊、价值与社会凝聚。索罗斯的投资方法需要许多客观条件的帮助,一般的投资者和小机构根本无从效仿。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理念变迁特点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不过15年左右,尤其在市场经济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资本市场更显得稚嫩。这反映在市场特征方面,就是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鲜明,投资者急功近利的思想比较严重,大众的投资理念还不成熟。随着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重增加以及市场进一步规范,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逐步成长。
第一阶段(1990~1996年):投资理念淡薄或是建立在技术分析上的投机阶段。这一阶段我国资本市场处于起步初创时期,市场规模很小,股票严重供不应求,由此而产生“股票=钱”的幻觉,只要拥有资金、握有股票和收集筹码,就一定会获得高额回报。股票市场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导致一些超级大户联手随意在市场上翻云覆雨,齐涨齐跌现象使得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不甚关心,股价涨跌实质上仅仅是筹码的集中和扩散过程,拥有了筹码便拥有了一切。不同公司的股价比较除了控盘程度之外,没有任何成熟的标准可循。于是,政策市和消息市特征鲜明,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相当模糊和稚嫩。
如果说一定要寻找这一阶段的投资理念的话,市场操作人士在或多或少地应用技术分析法。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我国股市处于初创时期,在股票供求严重失衡的情况下,股价走势不由公司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等基本面因素主导;二是市场的博弈格局是庄家与散户的对垒,散户热衷于技术分析,以图型发现庄家的踪迹,而机构(庄家)更重视筹码的收集,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普遍偏好追“强庄股”;三是技术分析的陷阱比比皆是。一些“庄家”和投资者充分利用雄厚的资金实力,按照技术分析法的图形故意营造比较好的技术形态或转折点,引诱“散户”进入“圈套”,然后进行反向操作,在散户被套住的情况下“庄家”神不知鬼不觉地逃之夭夭。
第二阶段:在概念的旗帜下投机。经过市场不断反思,投资理念从单纯技术分析与股价操纵转到崇尚绩优高成长。1996年,跑赢大盘指数的股票一般都具有高成长性、高送配、绩优的特性,如早期的四川长虹、深科技、东大阿派、深发展等。从这些大牛股气势恢弘的走势,可以清晰地看到机构主力资金大举运作的痕迹。
这一阶段的典型特征是两类投资者(散户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开始出现分化。散户还在继续迷信技术分析法,希望从中捕捉到机构投资者的踪迹,从而赌得大运。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逐步由依靠技术分析进行投机,过渡到依靠公司基本面进行投机,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具备良好的成长性、高送配,于是,机构投资者通过聚集大量的资金爆炒和投机绩优股。虽然这一阶段投资理念主流是倾向绩优高成长,但最终的目的是在基本面的基础上依靠资金实力操纵股价并获取暴利,其结果是造成股价严重透支,一些股票如深发展、四川长虹股价由此步入漫漫熊途。
机构投资者除了充分利用绩优高成长理念外,还发挥“重组概念”的想象空间进行投资。这一方面是因为在公司面临经营困境的情况下,重组意味着将为公司重新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在“壳资源”极为稀缺的情况下,重组时一般是实力雄厚的新企业进入。由此,机构投资者大肆渲染重组后企业将步入高成长行列,在重组与绩优成长股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为炒作该股票制造浓烈的市场气氛。
由于股票投资的目的不是现金红利(也几乎不可能),而是资本利得或股价买卖价差,使得市场投机气氛浓厚,投资者普遍偏好成长股,概念炒作盛行。机构投资者队伍还很弱小,影响力相对有限,难以引导理性的投资理念。
第三阶段:投资理念多元化。随着为引导证券市场理性的投资理念而加大对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基金开始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主力军,并引导着主流的投资理念。无论是向新型行业投资、向高成长的新兴市场投资(国际化浪潮),还是向国内绩优蓝筹股投资,基金始终伴随着先进的产业理论、管理思想的武装,走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最前沿,领先于经济周期。
随着管理层监管力度及媒体舆论监督的加强,机构做庄的难度越来越大,操作不好
寿险资金运用中的投资理念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