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讨薪标语大全
篇一:一个建筑商眼中的民工讨薪问题
一个建筑商眼中的民工讨薪问题
“我要帮父母讨薪!”——这是一个14岁女生的临终之语。 1月19日,14岁夫工都是一个村屯出来的,跑单帮的较少。而能带人出来的,通常都是当地村子里的能人或者一霸。你看农夫工敢去工地敢去开发公司敢去市政府,还真没几个敢去工头家闹事的。工头通常一句话:“甲方不给我钱,我拿什么给你们?”
于是农夫工就赤膊上阵地来工地找承建商了。但法律上讲,农夫工与发包单位也就是承建商不存在干脆的法律关系啊。
农夫工有合法权益吗?
大的包工头挣的是施工差价,小的挣的是人工费差价。这二者区分很大。比如说平米包干,大包1500块一平米包过来,转手给二包1300,一平米吃200,一万平米就是200万到手了。小包工头没这实力,吃的是人工费。每个工人比如说日工是130,那他提10块,给工人120,然后还要记工,想方设法的把工费拉低,想方设法的加班。因为他的利润都在这里。
假如建筑商把人工费都开给工人了,小包工头其实就饿死了。于是,包工头负责领钱分钱就是必需的。给他结一万人工
费,他回去以后拿着小本一算计,挨个把工人叫进来发钱,最终也就发出去八千,剩下两千自己揣起来了。所以一味指责开发商、承建商喝农夫工的血,未必找准了矛头。
有时候因为农夫工的底子差,会出现次品率问题,所以,不是说累了一天就得给钱。这些账都是挂在账面上的,到了决算的时候肯定会算。有的小包工头连这个都不明白,揣着小本义正词严的来算账,算完了低垂脑袋就回去了。抽的人头钱早寄回家盖房子去了,现在这钱要不着,还出了个窟窿可咋办?只有三条路可以选择,一个是跑,一个是自己掏钱堵,一个是转嫁给下家。
这个行业本身就是混乱的,呼吁爱护农夫工的合法权益,简单流于空谈,因为现实中农夫工根本不存在合法的权益,他们多数没有岗位培训,没有资格证书,没有劳务合同,没有工伤保险。而有时候,这种局面也与农夫工自身有关。
我曾准备给全部进场的农夫工做岗前培训,给他们技术交底,给他们买保险,结果没过一个星期,全部的农夫工我都没见过,见过的都跑掉了。去找包工头,一万个理由等着你,老婆生孩子了,家里猪羔子死了,地里忙……
我还曾想过成立一个农夫工的民间组织,采纳农夫工注册制,这个机构负责维护农夫工的权益,冬天给农夫工组织一些技术培训。可是问了许多人,都说没空出来培训,干脆一点的,干脆问我培训一天给他们多少钱。
我很清晰,在网络上,农夫工也是说不得的。但弱势也好,强势也好,不能正视问题,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农夫工的出路在何方?
眼下,农夫工还面临着老龄化问题,年轻人不愿干基建,上岁数的真不出活。所以建筑行业现在面临着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工程机械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工地的人员基础素养参差不齐,会操作机械的不多。许多建筑工地还停留在半原始劳动力状态,而劳动力价格这些年暴涨,又间接的吃掉了利润,造成了更多的欠薪。
承建商真的能够培训出合格的工程机械操作农夫工吗?不能。因为他们多数不会和承建商签合同,承建商也不会为一个或许只干一两个月活的农夫工做那么多工作。于是,其次年,一切还都照旧,照样要选队伍,照样会出现曾经出现的问题。
农夫工进城务工,欠薪其实只是一个缩影,这里边有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文化的差异,地位的差异,目标的差异等等。而且,没人能够说清晰,农夫工原委是农夫还是工人?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说的清晰。当工人的时候得想着家里的地,种地的时候还得考虑挂镰出去打工,他们的身份本身就是割裂的。
工地讨薪标语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