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人物形象分析.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人物形象分析
摘 要:戏剧幸于生活的原因是,再苦情的角色也会有人同情,《秀才与刽子手》通过两个对比突出的主角,一个生动形象的女性形象,外加8个虚拟化的傀儡,向观众展示了一幅充满荒诞色彩的画面。
关键“好人”徐秀才不相同的是,栀子花直接指出了徐秀才的毛病,娶不上老婆,還有书生的穷酸架子。她是开明的代表,她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命清高的穷酸书生,也看出了他只认圣贤书的腐朽,这个女人的出现,将市井之中所具有的“人”的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夫妻在对待徐秀才的问题上有很大的反差,但正是因为这种反差,观众也发现了栀子花的善良,尽管对于徐秀才充满嫌弃,她也没有剥夺他获取一碗饭的权利。在人物形象形成过程中,鲜亮的衣着、头顶上的鲜花组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俗人”,但是细细观察,会发现这个人物是立体的,每日的絮叨都以“我栀子花早先要替他做媒”开始,这种反差更将外冷内热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徐相公和马如龙都通过情境反讽和行为反讽的方式对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物进行戏剧化的展示,栀子花则是通过一个“现实中的智者”形象一针见血点明现实。栀子花夸张的说话方式更是她自身形象的有利代表,她的手中时常拿着一样物品,时而是手帕,时而是鞋底,说话的时候肢体语言特别丰富,带着传神的表情,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表现性格,给观众美的享受,较为夸张的表演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心直口快的女性形象。真正让人物形象变得饱满深刻的是一纸榜文下来之后,栀子花并没有如同秀才和马如龙一般惆怅和茫然,她很快便开始振作,同时鼓励刽子手重操旧业,开了肉铺。这个人物的出现给近乎癫狂的马如龙重重一击,生活是要继续的。她用她独有的生活智慧,通过女性形象所独有的魅力,即时而泼辣、时而体贴,为这部充满荒诞的话剧添了一抹温柔的色彩。
3 虚拟化的面具人物形象
除了三个主要的人物之外,《秀才与刽子手》中出现了以“面具”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物。这些戴着面具的人物,组成了话剧中其他的人物成分。话剧将傩戏、木偶剧等中国古老的戏剧形式融合其中,与话剧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历史一起,使观众置身历史场景之中,从演员的动作、服饰、表现力、典型动作入手,加上面具这种特殊的表现方式,塑造出鲜明特征,面具人物形象并非一板一眼,而是活灵活现、充满魅力。8个生动的偶人与三位主演同时演出,他们戴着夸张的面具,在舞台上边唱边跳地演出,他们是某一个角色的化身,同时,他们也是歌队,在演出中交代剧情、烘托情境。
面具对两个主人公的意义似乎更为明显。戴上面具意味着人物角色发生了变化,话剧通过面具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除了三个主人公外,戴上面具的演员分别在不同的场景从事各种各样的行业。在传统戏剧的基础上,戴面具的演员还通过类似希腊歌队的方式出现在开场部分。在话剧开始和结束的时候,出现了两次同样的唱词“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舞一堂傀儡,把一出胡编乱造的戏来搬演”。将话剧的主题点明,傀儡的面容没有因为世事变化而发生改变,说是胡编乱造的傀儡戏,但确是虚实结合的情境,使观众的视线随着傀儡和三个主要人物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写意的场景和虚化的人物,将故事缓缓展开。田本相在评价中国戏剧的衰微时曾说:“中国的话剧必须走与民族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与民族艺术的戏剧的传统紧密结合的道路。”在话剧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传统文化因素,加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话剧《秀才与刽子手》人物形象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宝钗文档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