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10字.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10字
这个月要读的是有关王阳明一生的《知行合一》,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在担忧这样的任务传记我会读的特别乏味,到时这本书用特别浅显、好玩的语言,不但讲解并描述了王阳学会总结,从而不断提升。不仅仅是做企业,其实我们每一天每一件事都是很好的“事上练”的时机,我们不必须会成为圣人,但我们可以尽力去做对家庭、对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10字2
早在初中时代学习历史时,有幸相识了宏大的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漫长让我难以忘怀,在这里我从两个地方阐述我对本书乃至对王阳明哲学的想法。
首先王阳明先生的哲学虽局部来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却是突破南宋时期朱熹朱圣人的观点:“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见提出“灭人欲”而王阳明先生那么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










能分别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假设一味的强制分别,反而有违万物开展的规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王阳明先生在寺庙中与一位高僧的对话:
王阳明问道:
“有家吗?”
高僧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一声感慨: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答复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
“惦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惭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静默地流下了眼泪。
其次天,他整理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
这件事完备的说明白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抑制或是泯灭,之所










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盼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探究事物的善恶,假设为善那么为之;假设为恶那么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 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那么为空知;行而不知,那么不知所以然,简洁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行分别。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终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定善恶,专心灵看法确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相同。
也盼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10字3
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挚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观赏的唯心主义使他相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明代闻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










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冲突,并主见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

王阳明心学读后感101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平平库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22-04-1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