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读后感1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新颖而恰当。
在诗歌形式上,突破了旧格套的束缚,创造了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为“五四”以后自由诗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成为我国新诗的奠基之作。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后又重印多次
女神读后感2
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我看《女神》内容提要:《女神》收集了郭沫若1919年到1921年间的主要诗作,连同序诗在内共计五十七首,基本上是作者留学日本时所作。笔者选取其中包含对祖国无限热爱的诗作,分成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让读者领略郭沫若早年诗歌的汹涌澎湃。关键词: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爱国。 正文:1914年初,一位青年登上开往日本国东京的轮船,为了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去寻求真知、掌握实干。距离辛亥革命的爆发,已经过去两年多了。然而,就在轮船启程的上海黄浦江口,外国的军舰仍在肆无忌惮地游弋着;一队队的中国劳工,在红头阿三的监督之下,背着一袋袋货物在码头边来来去去。落后的耻辱、自强的愿望,重重压在青年心头。 他就是郭沫若。积郁在心底的感情,自1919年后半段开始,像潮水一样迸泻出来。一种对祖国的热情歌颂、对旧社会黑暗的强有力呐喊与控诉,凝铸成了一首首满含深情的动人诗篇。这种感情是多元的,因为诗人的心思是复杂的。 首先是对祖国不顾一切的、疯狂的爱。在《晨安》诗中,作者一口气喊出了27个“晨安”!扬子江、黄河、万里长城、帕米尔高原乃至于喜马拉雅山,都成为了诗人招呼的对象,由南向北、由低到高尽皆囊括。“年轻的祖国”“新生的同胞”“快来享受这千载一时的晨光呀”,作者透过这一系列鲜明宏大的意象,畅快展示了一个幅员广阔、名胜众多的大中国,一股对祖国满腔热忱之情油然而生。《炉中煤》是另一首情感充沛的机警小诗,作者巧妙地借煤的燃烧自比,而将中华古国比作一个“年青的女郎”,其大胆奇丽的想象使人眼前一亮。“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希望祖国体谅我的拳拳之心,让我为国效劳吧!”诗人正是在表达这一层意思,而顺着他的笔触,一个崭新的、焕发生机的美丽土地便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郭沫若是学医的,他顺理成章地借助了燃烧这种剧烈的化学反应有力地诠释了“炉中煤”这个温暖鲜亮的题目。此外,《黄浦江口》也是值得关注的作品,这首写在1921年4月3日的短诗在总共的十二句中频繁使用感叹号,“平和之乡哟!”“我的父母之邦!”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留日两年短暂归国探亲时,重见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时的欣喜,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不过,美好的遐想过后,诗人看到的依然是一个金瓯残缺、民不聊生的神州大地。这种急转而下的情绪突出表现在写完《黄浦江口》的第二天所作的《上海印象》一诗中。“我从梦中惊醒了!Disillusion(幻灭)的悲哀哟!”好个“惊醒”“幻灭”,笔者立马感觉到了一种无可名状的悲哀。诗人继承了他一贯的丰富感情、细腻口吻,却营造了一个阴森恐怖的氛围,以致于诗中竟出现了“尸”“骷髅”“灵柩”这些死亡意象,不加掩饰也无需掩饰。俗话说:爱之深望之切。诗人内心深处还是在表达爱,不过得加一前提:改造社会、变革制度。在《浴海》一
女神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