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
2018/11/1 Ftt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者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屈原“语言描写: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形象——清高(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痛苦的清醒着。洁身自好、与众不同、特立独
行。
第二段渔父形象:
1)语言描写: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难点:凝滞(拘泥) 、物(外物) 、与世推移(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 );形象——随波逐流、随遇而安、顺应自然。
2)语言描写: “淈其泥而扬其波” “餔其糟而歠其醨” ;形象——与世俗同流合污、乐观豁达。“何故深思高举” ,形象——与世无争,明哲保身。
3)对比手法:屈原形象——激进、要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第三段屈原形象:
1)比兴手法: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形象——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节。
2)语言描写: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
埃”形象——高洁,不苟合,不妥协,坚持理想。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形象—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刚烈,理想主义,矢志不渝,以死明志。
( 3)对比出渔父形象——妥协、现实主义,明哲保身,以隐守志。
第四段渔父形象:
1)神情描写: “莞尔而笑” ,形象——心平气和、淡泊。
2)动作描写: “鼓枻而去” “歌”形象——豁达、乐观、洒脱,与世无争。 “遂去,不复与言”,形象——隐者,淡泊,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超然。
3)语言描写: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 ”形象——随遇而安、随波逐流、自在闲适,淡泊无争,明哲保身。
小结: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
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其中主要是语言描写, 其次有动作描写和外貌及神态描写。
屈原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形象,可以代表痛苦地清
醒着的,心忧天下的儒者形象。他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而渔父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可以代表
与世无争、顺应自然的道家信徒,他有着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
世态度。文章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两个形象在对比中
互相显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里,两种内涵虽不同,魅力却无穷的伟大的文化灵魂。
六、拓展
1、“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思考屈原的舍生取死。
语出自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 真让世人难为。 屈原是否也曾挣扎过他的结局让很多人都觉得遗憾,
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像渔夫那样超然物外、
放浪形骸, 享受山水田园隐逸之乐;
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能选择苟活吗
2、“渔父”形象的文化意蕴
渔父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