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丹麦养猪成功经历和模式
2016-01-13小化
更多信息点击上面蓝色字体“猪业科技〞关注微信公众号
猪业的开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开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例如,丹麦开发了一种计算机控制的饲养设备,其原理是在猪的耳朵上装一芯片,控制其每天定量、定时进食,猪的食槽栏上装有扫描仪,前后有活动挡,每次只能有一头猪进食,计算机控制流入食量,进食后自动记录。如果在下次进食时间未到之前进入食槽觅食,计算机就不会启动开关放食。各种饲养设备的生产厂就有几十家。 如何减少环境污染是开展规模化养猪的又一难点问题。近年来,丹麦加大对环境无害饲养技术的开发力度。目前主要研究的课题有通过改良饲料减少粪便中氨的蒸发量、减少母猪饲料中磷含量、饲料钙含量与磷消化吸收关系、制定新的粪便标准和动物单位标准等,以努力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丹麦的屠宰厂对生产线上的废水实行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防止氮流失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猪的肥料要经过发酵处理后按规定的时间〔春秋两次〕施入田间,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按照专家推荐的标准施用,肥料和化肥施播后必须填写规定的表格,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门定期抽查。 此外,法律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进展限定,规定了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每个农场饲养家畜的数量不超过500个单位,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头奶牛、或三头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但一般农场在到达250个单位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效应进展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同意其扩大规模。鉴于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据
-
. z
NCPP测算,丹麦年生猪出栏量最多为2,500万头。通过制定严格的生产规程和环保规定,并有效付之实施,为丹麦养猪业的可持续开展奠定了良好根底。 丹麦还是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国之一。欧盟立法规定,从2006年起,农场主养猪必须实施室圈养或野外圈养的开放式方法,保证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因此局部农户已经采用了开放式圈养法,而丹麦消费者更是急先锋,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只要标有符合动物福利规定的符号,就会受到消费者的积极青睐。
3.生产、加工、营销 “三位一体〞,独具特色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运转高效 丹麦的合作社机制促进了生猪生产、加工、营销 “三位一体〞,使管理体制运转高效。 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又名:丹麦熏肉和肉制品委员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丹麦合作社的开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合作社的起源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场的。因此,丹麦养猪行业已经形成高度组织化的生产体系,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效劳体系。该联合会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立、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由于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特殊作用,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都是该联合会的成员,合作社的开展就是每个社员自身经济利益的表达。作为猪肉产业的行会,其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该产业农民的利益,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
丹麦养猪成功经验和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