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渐渐走,欣赏啊”
听听那冷雨
主研:曲塘中学 吴晓梅
副研:曲塘中学 吕兴凤
南莫中学 卢少炜
【理论支持】
【教学目的】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缭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
2.多变的词语和句式的使用。
(1)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
“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
“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象声词和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详细,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
(2)句式灵敏,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短句短到两个词:“杏花。."让短语、短句参差跳跃产生出珠落玉盘的效果,不仅可诵简直可唱了。
长短句参差互用,造成了构造上的音乐美感。“雨下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我们得到了启示:诗句要有节奏,散句也要有节奏;而这节奏千变万幻,调度得当便是艺术。
四、课堂小结:
余光中的文化内涵相当深沉,他的这篇《听听那冷雨》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歌化用在课文之中,却丝毫不给人以斧凿之感,相反,它能引领我们自然进入古典的情境;
雨,有形,有声,有意,字里行间的品读中让我们跟随余光中的脚步一起品味了雨的味道,欣赏了山水中雨的风景,聆听了雨的声音,充分感受了雨的意境,从中体味了一位漂泊在外却对祖国文化情有独钟的古稀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乡愁》导入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如今/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曲乡愁的绝响,永远定格在文学时空的流程之中,也定格在海外游子心田的深处,令人深深回味。
考虑:你对余光中理解多少?他在何种情况下写作此文?
介绍 余光中(1928- ),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和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分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被西潮卷走。
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和生俱来的“家当”,中”。
二、研读文本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情结,都在表达对中华文化的赞美和眷恋,情在中国,-4段和15段,哪些语句表现出此种情感?找一找议一议读一读.
提示:
1.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和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抚慰孺慕之情。
2.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那么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终究在哪里呢?
3.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4.二十五年,没有受故土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
听听那冷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