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显微解剖和胚胎发生
主要内容
一、内耳的结构及血液供应
二、半规管的相互关系、壶腹结构及神经支配
三、球囊、椭圆囊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四、内淋巴管、内淋巴囊
五、蜗管、螺旋器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一、内耳的结构及 (前庭前动脉供应椭圆囊、球囊、前和外侧半规管壶腹)
耳蜗主动脉(随听神经进入蜗轴,呈螺旋状走行,沿途分出
上、中、下放射状动脉,供应3/4的耳蜗顶部)
耳蜗总动脉
前庭后动脉(供应椭圆囊的下部及后半
规管壶腹)
前庭耳蜗动脉
耳蜗动脉(供应1/4耳蜗的底部)
(2)静脉:前庭和半规管的静脉与蜗轴底部的静脉一一内听静脉一一岩上窦;蜗底的小静脉(穿蜗小管)一一颈内静脉,或(穿前庭小管)一一岩下窦。
二、半规管的相互关系、壶腹结构及神经支配
位于前庭后上方的三个半环状管,其形状大致相同,每个半规管约占2/3个圆周,一端有一个相对膨大的壶腹。关系(1)三个半规管的平面相互垂直;(2)两侧外半规管在同一平面上,如果人在直立时头前倾30℃,则此平面正好与地面平行。如当两臂平举而肘关节呈半屈状态时,此时手臂的方位即相当于水平半规管的方位,两个拳头的位置就相当于两侧壶腹的位置;(3)一侧的前半规管与对侧后半规管的平面平行。
毛细胞位于支持细胞之间,分为I型和Ⅱ型,基底部胞质都含有突触小泡。
I型细胞呈烧瓶状,细胞的绝大部分被前庭神经末梢包裹,仅露出细胞顶部。神经末梢形似酒杯,故称神经杯,与毛细胞形成突触。
Ⅱ型细胞为长圆柱状,细胞基部和前庭神经末梢也有突触联系,但无神经杯形成。
两种毛细胞的顶部都有许多静纤毛,静纤毛一侧有一根较长的纤毛,特称动纤毛(kinocilium)。静纤毛呈阶梯状排列,离动纤毛越远的静纤毛越短。当头部进行直线加速度运动时,位觉砂反作用的方向移位,使毛细胞的纤毛弯曲而引起刺激。
四、内淋巴管、内淋巴囊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1、内淋巴管 由椭圆囊管和球囊管汇合后形成。内淋巴管分为两段:
前段 由椭圆囊管与球囊管汇合处起始,至前庭导水管的前庭口止。此段管腔膨大,称为窦部。
后段 起自前庭水管的前庭口,走行于前庭导水管内,并于管内汇入内淋巴囊。后段管腔细小,称为峡部。
在椭圆囊管起始处,有一皱襞,称为椭圆囊内淋巴管瓣膜(Bast瓣),它只能保证内淋巴向内淋巴囊单向流动。其该瓣膜结构特点是没有神经肌肉成分,因此,瓣膜的开闭是完全被动的,当椭圆囊的内淋巴压力增高时,瓣膜开放,允许椭圆囊的内淋巴流入椭圆囊管;当内压力降低时瓣膜关闭,防止过多的内淋巴外逸,从而维持膜迷路的正常生理功能。据临床观察,半规管损伤或慢性炎症时,耳蜗不一定同时受损,这可能与椭圆囊内淋巴管瓣膜的及时关闭有关。
2、内淋巴囊 位于硬脑膜下隙内,色白,微薄。内淋巴囊除具有吸收内淋巴、调节内淋巴容量的功能外,还参与免疫反应。
人类的内淋巴囊分为近侧段与远侧段两部分:
近侧段 位于前庭导水管内,囊腔内大量的皱襞,把囊腔分为大小不等的管状结构。实验证明,近侧段具有吸收内淋巴及从内淋巴中清除细胞碎片和一些大分子物质的功能。
远侧段 位于颞骨岩部后面,在 内耳门与乙状窦沟之间,长约7-16 mm,宽5-17 mm,皱襞少,囊光滑,是内淋巴囊的手术部位。
五、蜗管、螺旋器的位置、结构及功能
1、蜗管 又名膜蜗管,位于骨蜗管内,一端起自前庭,借一细的连合管连于球囊,另一端为一细小的盲端,终于蜗顶。
蜗管的内缘接 骨螺旋板,外缘附着于耳蜗骨壁。
蜗管的外侧壁由骨蜗管外侧壁的骨内膜增厚形成,称螺旋韧带,韧带向蜗管内伸出一尖锐突起,称基底膜嵴。螺旋韧带由
内耳显微解剖和胚胎发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