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
中山市黄圃镇培红小学 梁间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认识长度单位米和用米量是在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用厘米量的根底上学习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才能刻度有什么关系?米尺上有多少个像1厘米那样的刻度?
汇报(发现米尺上有很多1厘米,米尺上刻度10正好是10厘米,20是20厘米……100是100厘米)
2、初步感知,建立1米的观念
(1)、感知1米的高度
问:1米到底有多高?
a。师:老师把米尺竖放,看一看,从老师的脚底到哪里是1米?
b。请你估计估计,假设在你们身上,1米可能会到哪里?
,从脚底到哪里是1米?
d。反响: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高?
为什么1米到老师的腰上,到他是下巴,到他是嘴巴呢?(感受1米是个固定的长度,是一样高的,但在不同身高的人身上会到不同的部位)
(2)感知1米的长度
,试试看
b。小组合作,一个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米,一个同学量
:1米有多长。老师测量其中几个同学.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3、找一找:知道了1米有多长,那么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的?看哪个小朋友的眼睛最亮!
指几名学生说说,然后老师举例,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新的长度单位“米”。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我通过不断创设时机引导学生在看、指、估、比划、量等大量的操作中,,获得了良好的数感。让学生亲自体验一米的长度,再联络实际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使学生的触觉、视觉和大脑的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对米的认识思维活动的内化,让学生结实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和活动,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获得,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了1米的长度。】
4、探究米和厘米的进率
小组合作: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量量它有多少厘米。
学生分组操作,然后交流。
汇报:我们用30厘米的尺子量了3次,又量了10厘米,一共是100厘米。
我们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一共是100厘米。
我们用米尺量了1次,米尺上刻度10正好是10厘米,20是20厘米……100是100厘米,一共是100厘米。
总结:1米就是100厘米。
指导用式子表示1米=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记熟这个式子。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操作,用量一量的方法探究米和厘米的关系,不但加深了对1米的认识,而且还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了1米=100厘米,真正理解米和厘米的关系。】
5、运用新知
我们的教室长6( ),黑板长3( ).
课桌高85( ),铅笔长20( )
【设计意图:把练习安排在课堂的中间时段,目的是想及时理解学生对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观念的掌握程度,便于老师能在课堂上及时地进展查漏补缺。】
三、结合经历,在理论中感悟
1、问:除了米尺外,同学们还见过别的尺子?
学生发表意见:自动回卷的尺子。折起
认识米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