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瑞达卡洛
弗里达·卡洛
1907年,在一个凉爽的夜晚,弗里达·卡洛诞生在墨西哥城的土狼区(Coyoacán,艺术气息浓厚,如巴黎的蒙马特,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后来弗里达把自己的生日改成1910(正好是墨西哥革命开始的那年)弗瑞达卡洛
弗里达·卡洛
1907年,在一个凉爽的夜晚,弗里达·卡洛诞生在墨西哥城的土狼区(Coyoacán,艺术气息浓厚,如巴黎的蒙马特,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后来弗里达把自己的生日改成1910(正好是墨西哥革命开始的那年),也许是因为七岁的时候患小儿麻痹而延缓了她的就学,也许是因为她生来就喜欢编写自己的故事。
生平事迹
6岁时弗里达得了小儿麻痹。18岁那年的秋天(1925年9月17日),出了严重的车祸,造成下半身行动不便,而且不孕,经过多次手术之后,甚至失去了右腿,于是弗里达在苦痛中用绘画来转移注意力,画出了许多她对于病痛的感受和想像,她的作品经常充满了隐喻、具象的表征、让观者震惊于一个女人所承受的各种痛苦。她毕生的画作中有55%是一幅又一幅的、支离破碎的自画像(如器官分离、开刀、心脏等具体的表征、代表画家的痛苦),此外,弗里达也深受墨西哥文化的影响,她经常使用明亮的热带色彩、采用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
弗里达·卡罗与迪亚哥·利弗拉 1932年弗里达的画作吸引了墨西哥很有地位的著名壁画家迪亚哥·利弗拉(Diego Rivera)注意,造成了他们两个纠缠的婚姻,弗里达初时与迪亚哥学画,后来陷入热恋,随即结婚。婚后,迪亚哥风流的行为并没有因承诺而收敛,弗里达却因为深爱他而一再容忍,直到迪亚哥犯下让她最痛心的过错——染指她的亲生妹妹才分居。这段期间弗里达到巴黎办个展,才发现自已对丈夫的爱已胜过爱自己,迪亚哥却提出离婚的要求。
1932年的卡罗
上接
后来两人又走在一起,迪亚哥重新向弗里达求婚,直到卡罗的生命终点,迪亚哥一直陪在她身边。弗里达·卡罗同时也是墨西哥社会运动的支持者,流亡的苏联革命领袖里昂·托洛斯基来到墨西哥后,曾受迪亚哥·利弗拉招待。当时托洛斯基因为被苏联领袖斯大林驱逐出境,而流亡到墨西哥。托洛斯基夫妇先是住在弗里达的家中,传说中托洛斯基与卡罗有一段情,因此托洛斯基夫妇搬到了几条街之外的科瑶坎另一处房子,之后在那里遇刺。
弗里达·卡罗与迪亚哥·利弗拉 1932年
在托洛斯基死后不久弗里达转变想法,支持斯大林的苏联政权。1949年之后她对毛泽东赞誉有加,称毛领导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的新希望”。弗里达的死至今仍众说纷云,最普遍的说法是她在1954年7月13日病故,但也有人推里达的故居“蓝房子”(La Casa Azul)测其为自杀。她被葬在科摇坎,目前弗已成为了博物馆。其中至今仍陈列着她临死之前的遗物,包括杭州刺绣厂出品的马恩列斯毛的绣像,和一幅在画架上尚未完成的毛泽东画像。
弗里达的故居“蓝房子”
最美的处女作
弗里达早期的作品受到狄亚哥的影响,象狄亚哥一样,描绘墨西哥的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公车》(El Camión, 1929)里,各种各样的墨西哥人坐在一起,有印第安人,有钱的白人,还有一个女孩可能是弗里达自己。这辆公车和车祸那天的相似,都有木制地板。画中无处不是弗里达的幽默。背景的酒吧名字是“笑声(La Risa)”;穿蓝色服装的工人不仅戴了领带,而且蓝色衬衫上配的是“白领”。
虽然弗里达的作品有时带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她也以超现实主义画家为名义开过几次画展,但是她不认为自己是超现实主义画家。她宁可称自己为20世纪末的女权主义画家,因她的画作全神贯注的集中在公正的画出女性题材与比喻。她是崇拜女性的,而非超现实的。此外有相当多的记载指向弗里达是一位双性恋者。
纪录片1982年,德国曾以弗里达为主角拍过同名的自传性纪录片。 1984年,另一部电影Frida, naturaleza viva由导演Paul Le Duc推出,由墨西哥女演员Ofelia Medina饰演弗里达。 2002年,电影商米拉麦斯Miramax发行了也是以弗里达为主角的同名电影,由墨西哥女演员萨尔玛·哈耶克Salma Hayek饰演弗里达。此片在台湾译为《挥洒烈爱》。
弗里达的自画像相当有特色,以她的一字眉en:Unibrow(左右眉毛连在一起)和嘴唇上薄薄的髭闻名,她一生的画作中自画像占了三分之二[1]。她的画作是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第一幅墨西哥画家作品。
我画自己,因为我经常是孤独的。
弗瑞达卡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