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二学习阶段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本试题页不上交)
注意事项:
。如果手写,必须字迹工整,以便老师批阅;
:00之前交学习中心;
、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
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而诸子颇言之,虽不考虖孔氏,然犹著在篇籍,归乎显善昭恶,劝戒后人,故博采焉。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未知,焉得仁?”“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又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二、论述题
。
勘中用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和有关资料加以比较,考订文字的异同,目的在于确定原文的真相。而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书籍大多都已经不是原版,很多都是经过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进行过或多或少的改动。所以勘中无法准确的判断要以那一个要以那一个时期的那一个版本的作为修改的参照,而且古书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翻译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者事件的看法,如果在校勘贸然的惊醒修改很容易就在其中参杂了我们现代人 自己的想法这样就是去了对古书所产生时代的探索意义了。同时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真正揣摩古人写书的真正意图的向体现的真正思想,贸然的改动添加自己的思想成分同时也是对历史的变相修改。自然而然贸然的修改古书是有危害的。
字体: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
牌记: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
2011年第二学习阶段
第2页
序跋: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
刻工: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以作出准确判断。
避讳: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版式:由于刻书时代不同,书的行款版式变异较为鲜明,虽有交错、例外,但有基本规律可循,例如宋版书的书口(版心)多为“白
中国古典文献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