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在城市规划的应用.doc1 风水在城市规划的应用摘要:中国古都风貌的精髓就是在古代城市规划布局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水观念。本文将以元大都的选址以及城门设计为案例, 讲解风水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关键词:风水,元大都,选址,城门第一章:引言风水的本质在于宣讲一种人与天地和谐共处的境界[1] 。风水学的基本原则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2] 。要求人类居住的建筑空间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风水的这种整体有机自然观, 不仅造就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格, 而且得到近现代建筑和城市设计思想的认同、筛选乃至升华, 风水关于人―建筑―自然环境的合理关系, 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和科学发挥[2] 。元大都在城池的选址、布局以及城门的设置等方面都与风水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章:元大都历史简介元大都, 是自唐朝以来我国最大规模的一座新建城市, 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 1214 年, 蒙古军逼迫金朝将都城从中都( 今北京市) 南迁到开封。次年, 成吉思汗恢复中都旧名――燕京。忽必烈称帝后,又将燕京改为中都,并于 1267 年开始在中都东北部修建新都, 称做大都。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 周长 28600 米, 南城墙在今北京产市的东西长安街稍南,北城墙即现在的城北“土城”,东西城墙与明清 2 北京城东西城墙重合。全城 11 门,其中的和义门、平则门即后来的西直门、阜成门;崇仁门、齐化门即后来的东直门、朝阳门;其他如安贞门、光熙门等名沿用至今。皇城在大都城内南部的中央, 包括宫城及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和南海)、万岁山( 北海琼岛)。皇城正南门叫丽正门, 在今天安门的位置。第三章:风水与元大都的选址据风水理论要求[2] ,山水交汇,动静相承,负阴抱阳,阴阳相济。最佳城市基地选址的背面要求有座山“来龙”“玄武”, ,北有连绵的高山峻岭作屏障;左右是“青龙”和“白虎“环抱围护,其外还有低岭岗阜, 称为“护山”;前有“朱雀”,池塘或河流、水溪蜿蜒流过. 水前是远山近丘的“朝山”为对景,可望而不可及. 从而在最佳宅址、村址的基础上, 不断向四面扩展、放大,以至最后形成了最佳城市布局的选址要求。大都城址的勘定、宫城的规划是在精通易经与堪舆学的刘秉忠以及助成其事的赵秉温等主持下进行的。毋庸置疑, 大都的建设和设计与勘舆风水有密切关系。元代著名堪舆著作《平砂玉尺经》就是刘秉忠所撰, 该书得到明代国师刘伯温认同作注。大都城廓的建设和定位均严格依照“图上山川形势、城廓经纬与夫祖社朝市之位”等与风水、经纬、礼制相关的缜密计算制定的, 如何将“山川形势”、“城郭经纬”、“朝市之位”三者关系处理好, 元代采取了先取风水大势脉络的连接法定方位。刘秉忠首先提出建设大都的指导方针[3] :“盖地理, 山有形势, 水有源泉, 山则为根本, 水则为血脉, 自古建邦立国, 先取地理之形势, 生王 3 脉络,以成大业”。从刘秉忠这番话的含意可以理出,元初非常重视地理形势和生王脉络, 首先要背山靠水, 将山定为“根本”, 将水视为“血脉”, 首“取地理之形势”,结果才能“生王脉络”之气,形势与脉络是“成大业”战略目标的一条线。范镇之在其《幽州赋》中有一段文字, 在现代有关北京城市的文章中, 作为重要依据被多次引用, 讲的是北京的风水大势: “左环沧海, 右拥太行, 北枕居庸, 南襟河济, 形胜甲于天下, 诚天府之国也
风水在城市规划的应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