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赵振鹏,任艳 摘要: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来说实效性不强。要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需要优化学生管理队伍、转变学生管理观念、创新学生管理观念以及改善学生管理方法。
关键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转变学生管理观念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应转变学生管理观念,用先进的观念指导自身的学生管理工作。(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基本权利,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指导自身工作。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人性的唤醒和尊重,真正的学生管理是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让学生体验学校生活的美好,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同学间友谊的纯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判断、丰富的思想。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要认同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为他们服务。(2)树立民主的理念。民办高校应给学生充分的自我管理机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学生要求平等参与涉及自身利益事情的管理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民主观念,彰显人文管理精神;另一方面,彻底改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行政化”、“机关化”的倾向,以实现学生管理向“市场化”的转变,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等建立起良好的氛围和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从各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3)树立法制的理念。民办高校应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中遵纪守法意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化法制观念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贯彻法制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合法的“请求权”、正当的“选择权”、合理的“知情权”, 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
(三)创新学生管理模式
大学生教育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员参与。民办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观念,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从教育管理的复杂性、渗透性和长期性来考虑,构建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全面的、立体的、长期的、有效的教育管理模式,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关心、支持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局面。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是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最直接、最有效的资源。因此,构建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是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1)调节原有学生管理机制。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采用同样的模式,即学生处、党总支、党支部、团委、团总支等多头领导下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体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层层相压,系统依靠命令与服从才得以有序运转,使学生管理工作失去了应有的活力。民办高校应在现有机制中充分调动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积极性并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力,促使创新与具有活力的体制形成。(2)构建辅导员与任课教师的交流机制。当前,民办高校中学生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缺乏必要的交流,使学生管理人员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整体状况,因此,民办高校应加强学生管理人员与教师的交流。(3)构建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交流机制。高校辅导员应健全学生家庭档案,这是建立辅导员与学生家长交流机制的基础,辅导员及时针对学生的情况和家长进行交流,以达到共同促进学生教育的目的。
(四)改善学生管理方法
民办高校应该着力改善当前的学生管理方法,按照以学生为本、民主、法制的观念进行学生管理。(1)加强学生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个
提升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