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中医学-诊断
诊断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司外揣内 2、见微知著 3、以常衡变位,肝胆又位于右胁下,故胁痛多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肝阴亏虚及饮停胸胁,阻滞气机,经脉不利,均可导致胁痛。
4、胃脘痛
指上腹部、剑突下,胃之所在部位疼痛的症状。实证多在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多在进食后疼痛缓解。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者,多因胃脘穿孔所致。胃脘疼痛无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者,应考虑胃癌的可能。
5、腹痛
指剑突下至耻骨毛际以上(胃脘所在部位除外)的腹部疼痛,或其中某一部位疼痛的症状。腹有大腹、小腹和少腹之分。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脐以下至耻骨毛际以上为小腹,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小腹两侧为少腹,是足厥阴肝经循行的部位。
6、背痛
痛痛是指自觉背部疼痛的症状。背指躯干后部上平大椎、下至季肋的部位。背部中央为脊骨,脊骨内有髓,督脉贯脊行于正中,足太阳膀胱经分行夹于腰背两侧,其上有五脏六腑俞穴,两肩背部又是手三阳经分布之处。
脊痛不可俯仰者,多因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所致;背痛连项者,多因风寒客于太阳经腧所致;肩背痛,多因寒湿阻滞,经脉不利所致。
7、腰痛
指腰部两侧,或腰脊正中疼痛的症状。腰指躯干后部季肋以下、髂嵴以上的部位。腰部中间为脊骨,腰部两侧为肾所在部位。故称“腰为肾之府”,带脉横行环绕腰腹,总束阴阳诸经。
8、四肢痛
指四肢的肌肉、筋脉和关节等部位疼痛的症状。
9、周身痛
指头身、腰背及四肢等部位皆痛的症状。新病周身痛者,多属实证,以外感风寒、风湿或湿热疫毒所致者居多。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痛者,多属虚证,常因气血亏虚,形体失养所致。
四、问头身胸腹
(一)头晕
指病人自觉头脑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感觉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能站立的症状。头晕是临床上常见症之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者,多因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脑神被扰所致。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多因气血亏虚,脑失充养所致。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者,多因痰湿内阻,清阳不升所致。头晕耳鸣,腰酸遗精者,多因肾虚精亏,髓海失养所致。外伤后头晕刺痛者,多因瘀血阻滞脑络所致。
(二)胸痛
指病人自觉胸部痞满闷的症状。胸闷与心、肺等脏气机不畅,肺失宣降,肺气壅滞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心悸
(四)胁胀
(五)脘痞
指病人自觉胃脘胀闷不舒的症状,是脾胃病变的表现。
(六)腹胀
指病人自觉腹部胀痛,痞塞不适,甚则如物支撑的症状。
腹胀喜按者,属虚证,多因脾胃虚弱,腐熟运化无力所致。腹胀拒按者,属实证,多因食积胃肠,或燥热结滞肠道,或肠道气机阻塞引起。
(七)身重
指病人自觉身体沉重的症状。其症主要与水湿泛溢及气虚不运有关。
(八)麻木
指病人自觉皮肤发麻,或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的症状。亦称不仁。
麻木可因气血亏虚、风寒入络、肝风内动、风痰阻络、痰湿或瘀血阻络,肌肤,筋脉失养所致。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耳聋
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内鸣响的症状。
2、重听
指病人自觉听力略有减退,听音不清,声音重复的症状。
3、耳胀、耳闭
耳胀是自觉耳内胀闷不适的症状。耳闭是指耳内胀闷,且有堵塞感,听力减退的症状。
(二)问目
目的症状繁多,仅简要介绍几个常见症状及其临床意义。
1、目痒
指自觉眼睑、眦内或目球瘙痒的症状,轻者揉拭则止,重者极痒难忍。
六、问睡眠
(一)失眠
(二)嗜睡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饮
2、口渴欲饮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
2、厌食
3、消谷善饥
4、饥不欲食
5、偏嗜食物或异物
6、食量变化
(三)口味
1、口淡
2、口甜
3、口黏腻
4、口酸
5、口苦
6、口涩
7、口咸
八、问二便
(一)大便
1、大便次数
(1)便秘
(2)泄泻
2、便质异常
(1)完谷不化:指大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食物的症状。病久体弱者见之,多属脾肾阳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
(2)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多因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所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
(3)便血
3、排便感异常
(1)肛门灼热
(2)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常见于湿热痢疾。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3)排便不爽:指排便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的症状。泻下如黄糜而黏滞不爽者,多因湿热蕴结大肠。
(4)大便失禁
(5)肛门气坠
中医护理-中医学-诊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