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7±2法则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doc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7±2法则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徐冬青 在中小学各学科中,信息技术课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是名副其实的“新鲜血液”。从这个意义上,当我们以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时,我们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索者和建设者。
学生看,这就导致了演示步骤增多,结果超出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所以学生模仿操作的时候常常卡壳。
我马上调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演示方法,减少了演示的随意性,课堂效果明显有了好转。第一次演示后学生的完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那几个基础差的优生还是完成不了。我只能把原因归为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太差了,我想给他们一段时间补一下操作的基础,以他们的智力条件应该能很快跟上来。
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他们的动作操作虽然没有问题了,但他们依然不能完成课堂上最基本的任务,这些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很容易的,为什么那几个优生学不会呢?
我回头又把书中7±2法则这一节仔细看了一遍,发现里面还提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组块记忆,说的是专业人士在记忆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时记忆容量要超过这个7±2法则,原因是专业人士的记忆单位与普通人不一样。比如,原书的例子“认知心理学”,对于小学生来讲就是5个字,对于稍懂一点心理学的人来讲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而对于专业心理人士来讲,就是一个组块。[3]我接着往下读,在随后的第3节――《专家记忆优势》中,通过丹麦心理学家迪古特对真假象棋棋局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解释了组块记忆的原因,“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4]读到这里,我想,对我们的教学来说,前面基础知识的掌握,会让学生在后续的深入学忆,这样他们学起来就相对容易了,而基础知识差的学生,则无法有效形成组块,导致学不会或者学习困难。我再一次思考我的问题,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几个优生的基础差,那些在我和大多数学生眼里简单的操作,其实很多都是一个组块内容,对于我们来讲这就是一个容量为1的记忆,但对他们几个来讲,其实是一系列具体的步骤,还没有形成组块。例如,选择一段文字,对我们来讲,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对他们来讲,是按下鼠标左键、拖动、放手3个操作步骤,这样一来,我感觉很简单的几个步骤,在他们眼里就可能变成十几个步骤,这远远超过了7±2的记忆容量,所以轮到他们做的时候,卡壳就很正常了。
于是,我上课时候有意加强了对演示步骤的组合解说,一个操作任务,我把它分解为5个以内的小任务,对每一个小任务再分解为5个以内的基本操作――元操作。[5]如Word中给标题加下划线,以前我只是一边演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而“念念”的也多是废话。现在我把步骤分为“选标题”→“打开字体菜单”→“设置下划线”,让学生以组块的方式先记忆大体的步骤,然后针对每个步骤再去细化为具体的元操作。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效果并没有立竿见影,但进行这样的教学后,学生在哪个环节卡壳就很清楚了,通过同位互助和教师辅导,慢慢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组块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组块的思考:
第一,组块应该根据基本的功能组织形成,从具体的软件中学习,但最终应该超越具体的软件,而成为通用的功能组块。比如,文件的保存、打印,文字的格式设置等,都应该成为独立于各种软件

7±2法则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启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贾赦
  • 文件大小16 KB
  • 时间2022-04-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