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古代诗歌启蒙教育
张承凤
zcf5888@
163
精选
提 纲
诗歌、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启蒙教育
新课标对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相关论述
小学儿童古代诗歌启蒙教育的方式
精选
诗歌及古代诗歌的阐释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精选
小学古诗启蒙教育的方式
诵读
联想与想像
精选
诵读的定义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精选
为什么要强调“诵读〞?
古代诗歌的主要特点:
〔一〕语言在听觉上的音乐性;
〔二〕表情达义的丰富性、含蓄性
精选
音乐性之押韵
韵:一个音节的后半局部。由音素组成,以元音为主。
押韵:是指在间隔一定距离的句子末尾音节的韵母或韵腹一样。
实质上,押韵是乐音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听觉上的审美感受。由音质的特点所决定的。
押韵的一般规律:在近体诗中首句可入韵,偶句押韵,一韵到底。
精选
例:
韩愈?早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su)
草色遥看近却无(wu)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du)
精选
例: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an)
东风无力百花残。(an)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an)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an)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an)
精选
音乐性之平仄
平仄:声调的高音和中低音的有规律的反复所形成的抑扬顿挫的美感。是由音高的特点所决定的。
古代汉语的平声开展到现代汉语的阴平和阳平,其音高在高音段;古代汉语的仄声开展到现代汉语,除入声已经在普通话和大多数方言中消失,分别归入其他声调外,尚保存着上声和去声。仄声的音高以中低音为主。所以平仄的有规律的重复会形成上下抑扬的旋律,产生听觉上的美感。
精选
现代汉语声调的抑扬
现代汉语的声调调值:
阴平:55 〔妈〕
阳平:35 〔麻〕
上声:214 〔马〕
去声:51 〔骂〕
高音段:阴平、阳平
中低音段:上声、去声
5
精选
古今调类的变化
“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古调类 今调类
阴平
平声
阳平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精选
古今调类的变化
古调类 今调类
阴平
平声 阳平
入声 上声 上声
去声 去声
精选
古代诗歌平仄规律〔以格律诗为例〕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
一联之内平仄相反相对;
联与联之间平仄相粘;
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
保证了一篇诗中的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对立统一。
平声字以○标注,仄声字以●标注,兹表示如下:
精选
仄起式 : 平起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精选
音乐性之字数句数节奏
语音长短的有规律的反复形成听觉上均匀整齐而又参过失落富于变化的美感。是由音长的特点所形成的。近体诗的句数和每句的字数是一样的,律诗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排律句数不限;绝句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总体审美特征是整齐均衡对称。在这种整齐中又用停顿节奏加以调节,使之
小学儿童古代诗歌启蒙教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