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心得体会大全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喜欢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端上一杯香茗,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温柔又钝重地洒下,透过皮肤一丝丝进入血液。一。白嘉轩每逢看不透世事时候就去找朱先生,有疑难杂症身体不通泰时候就去找冷先生。
他二位是真正有手艺的人。
朱先生,当地大儒,有文化有追求,如果说他的人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修县志。修县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重视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的影响。不拘泥于眼前的纷繁烟雾,可以看清历史的真相。他在他的整个人生中没遇到过什么个人困顿,因为他都看得清楚。他的烦恼是关乎整个民族和国家的,他真的是忧国忧民。
冷先生医术高,攒钱多,不重钱而重义。
如果说指引白嘉轩行为的是个“礼”字,那么指引冷先生行为的就是个“义”字。事情只有该做与不该做,没有做不做成不成的分别。
白鹿原读后心得体会2
在广袤的渭北平原上,生长着麦子、棉花、牲口和庄稼人。那个祖祖辈辈靠土地吃饭的白鹿原就在这块地方,生活着各式各样的人,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
很久以前对与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有偏见,说不上来为什么,也许是某些文学评论对于这部书中过度的性描写产生的误解。
偶然间从图书馆的书架上抽下这本书,不知怎的,竟然踏踏实实的看完了下来,心中着实服气作者对于记叙陕北生活的深厚功力。在书的扉页,陈忠实写道,“一个民族的秘史。”历史,是已经消失的过去,后代人想要了解历史一般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借助官方意识形态对这段历史的书写,一般是站在胜利者的立场和角度来编排历史,另外一种途径就是通过民风民俗、家族族谱、民间传说等得到对于历史的隐晦性书写,从而产生对于历史的集体记忆,这些对于历史碎片化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民间叙事立场。
“白嘉轩一生最引以为豪的是娶过七房女人。”这句话开头实在是太过精彩,成功地吸引了读者往下阅读。白嘉轩,白鹿村的族长,作者塑造了一个在儒家文化熏染下的庄稼人,一生奉行“耕读传家”,他与鹿三保持着田园诗一般的主仆关系,立乡约、正民风,对待敌仇以德报怨,从来也没做一件对不起他人的恶事,一生务农,从来也不曾想过卷入到政治的风云之中。
同时,在他身上也显示出非同寻常的冷酷一面,对于让他失望的长子白孝文,他毅然决然与其分家,在饥荒之年,不愿借出一斗米;最疼爱的女儿白灵因为要闹革命,他将其关在家中,不料白灵离家出走,他便冷下心肠与打听白灵的亲戚们说她死了,没想到最后一语成谶。对于儿女不符合传统礼俗的行为,白嘉轩感到丢脸,心中产生的羞耻与愤恨让他甘愿撇下亲情。
同时,白嘉轩身上有诸多优秀的品德,显示出一个族长应该秉持的品行。而鹿子霖作为一个和白嘉轩同辈的人,他一生都在想着如何让白嘉轩没脸,甚至想出让小娥引诱白孝文以此羞辱白嘉轩,而白嘉轩洞悉鹿子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为之所动,显示了其沉稳与豁然,后来对于鹿子霖的宽容让人不禁为他的心胸豁达而感到佩服。
几代人的纠葛,儒学正统文化的地位经历了由辉煌到逐步败落的历史轨迹,陈忠实企图为读者展示一个村落文化衰退的全过程。原汁原味的乡言,窑洞,泡馍,轧棉花,马驹,滋水县,白鹿精灵,白狼,鏊子等让人感受到的是浓浓的北方风味。朱先生在书中是理想的化身,他淡泊名利,在乱世他仅凭一人之力劝退二十万清兵,对于世事洞若观火,心怀天下苍生,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他导人向善,诲人不倦,称黑娃是朱门弟子最让其得意的门生。最后朱先生尽毕生精力修县志,不料却不被县长所重视,甚至不愿播出一丝款来出版县志,让朱先生大失所望。
书中最纯洁的一段爱恋是发生在白灵和鹿兆海之间,白灵是白家疼爱的幺女,聪慧、美丽,是原上顶好看的人,鹿兆海和白灵在战乱横生的城中相遇,两人在相处中生出一段浅浅的情谊。在分离之际,兆海用一块铜元决定参加共产党,而命运却在国共合作破裂之际发生转变,白灵加入共产党而兆海却退出转而加入了国民党,二人因此无法达成政见统一而分开。兆海和白灵最后都没逃过悲剧性的命运,此是后话。他们最终都还是死了,一个被冤指为国民党潜伏特务,被活埋的那天晚上,天上下着雪;一个是在中条山阵亡的民族英雄,唯一一条遗愿是要躺在家乡的土地上。“后来…她成了我的嫂子了。”鹿兆海嘲笑着说,“她跟我哥兆鹏都姓‘共’噢!”
书中有很多非常出彩的角色,白嘉轩作为一个族长的气魄和威慑力,朱先生一身关中大儒风范让人望尘莫及,鹿兆海为共产主义事业几经生死,黑娃不愿再白嘉轩家中熬活,宁愿选择出去给人当麦客,他嫌白嘉轩的腰杆挺得太直了,成为土匪后,用一根木桩将白嘉轩的腰撞折。在农协失败,他被迫避祸远走,最后落入草寇。有
白鹿原读后心得体会大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