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家庭教育
第三章
婴儿的家庭教育
心理学中最基础的几个概念
1、无条件反射
2、条件反射
3、强化
1、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它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如食物直接刺激口腔引起的唾液分泌。
无条件反射对每个个体来说是生来具有、不学而能的。
2、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条件反射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这是无条件反射。
如果给狗以铃声,则不会引起唾液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就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
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所以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
食物(无条件刺激物)——分泌唾液无条件反射
铃声——中性刺激物本身不能引起分泌唾液
食物的同时,铃声响起多次反复(强化)
铃声(中性刺激物→条件刺激物)——分泌唾液
条件反射
巴甫洛夫和他的实验,关于行为治疗的最原始的条件反射的来源, 有人说巴普洛夫最爱他的狗,他的狗在全世界最有名。
经典性条件反射:
指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巴甫洛夫称这种反射为条件反射或条件作用。
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反射或经典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一只饿鼠放入实验箱内,当它偶然踩在杠杆上时,即喂食以强化这一动作,经多次重复,鼠即会自动踩杠杆而得食。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训练动物只对某一个待定信号,如灯光、铃声出现后,作出踩杠杆的动作,才给以食物强化,这类必须通过自己某种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反射。
例如生活中的奖励、惩罚强化。
婴幼儿教育06595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