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阿拉伯革命”及其对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影响
2010年底至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规模民众抗议风暴短时间内席卷整个北非马格里布地区。这场被西方学者称为“第四波民主化浪潮”开端的突变,由于发生在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而吸引了各国学者的注意。但是资本主义全球化背景下,具有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现代化进程独特性的阿拉伯依附经济体所拥有的那些引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更需要加以探究。同样迫切的是,这场发源于马格里布的动荡,已蔓延至中东阿拉伯国家,在中长期内有波及包括中亚在内的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无疑,无疑它的负面因素也会对中国新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造成消极影响。
大中东计划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温和化背景下的泛阿拉伯民主运动
此次被冠以“泛阿拉伯革命”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在美国推行大中东计划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适时温和化为政治伊斯兰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一场阿拉伯民众反对权贵资产阶级威权统治的大规模民主运动。
9•11事件后,美国智库把以暴力、恐怖手段谋求全球问题伊斯兰解决方案的原教旨主义视为伊斯兰世界强烈仇美情绪的根源,认为正是伊斯兰地区广泛存在的凯马尔型威权政府刺激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发展和壮大。基于这种认识,美国从小布什政府开始,大力实施“大中东计划”,而该计划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大中东地区进行西方民主化改造。
几乎与此同时,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主体部分,如伊斯兰兄弟会,在西方及本国威权政府的双重压迫下,同时为了使自己的意识形态能够吸引更有知识的年轻一代,修正了自身的理论和实践,同基地组织为代表的原教旨主义极端势力刻意拉开了距离,开始了温和化进程。
政治伊斯兰的意识形态--萨拉菲主义改革派教义虽然继承自原教旨主义,认为伊斯兰世界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伊斯兰中后期理论对原始教义的背离,以及西方消费主义对伊斯兰社会纯洁性的腐蚀,从而要求回到原教旨,但是萨拉菲主义改革派同时强调“创制”,试图协调伊斯兰原始经典同现代科技、文化、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温和化的政治伊斯兰至少在表面上放弃了极端的反西方倾向,放弃了恐怖主义,放弃了暴力推翻世俗政权等激进活动,转而希望在体制内通过民主的方式上台执政。同时它接受了有关支持政治和文化多元性、保护人权等各种源自西方的意识形态。在经济上,政治伊斯兰承认私有制、自由企业制度,同时放弃了建立伊斯兰经济共同体这一试图挑战现有中心一边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构想。这些都表现出政治伊斯兰精英谋求与中心达成某种和解的愿望。
这样,美国的大中东政策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温和化的进程在维护西方占优势的中心——边缘结构上实现了契合。虽然西方没有预料到此次泛阿拉伯动荡事件的突然爆发,但是,它很快在试图骑劫这次自发的大规模民主运动的团体中找到了新的代理人,并在自信可以将这一运动纳入自己的轨道后支持了这场可控的民主化运动。
宗教文化惰性所形成的泛阿拉伯现代化发展瓶颈
阿拉伯民族创造的伊斯兰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灿烂的精神遗产之一。但是,那些在时空中曾强势存在的文明,在历史发展的转轨处更容易受制于本身强大的惯性。同时,此种文明所塑造的阿拉伯民族的心理深层结构也具有相应的惰性,不易生发出推动现代化所必需的理性主体的能动性。
现代化需要理性主义,需要把社会自身当作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需要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进程加以控制,需
“泛阿拉伯革命”及其对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