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年级音乐的“体态律动"教学的体会
我长期任教一二年级音乐,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沿袭着以老师为中心的单调跟唱、听唱、机械模拟、表演等传统教学形式,这种被动倾听的读谱学唱促使孩子在课堂上口、身、心脱节,严重割裂了音乐语言、身体语言一二年级音乐的“体态律动"教学的体会
我长期任教一二年级音乐,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沿袭着以老师为中心的单调跟唱、听唱、机械模拟、表演等传统教学形式,这种被动倾听的读谱学唱促使孩子在课堂上口、身、心脱节,严重割裂了音乐语言、身体语言和心理语言,形成枯燥乏味、沉闷低迷的音乐课堂,所以音乐课学生纪律差。甚至导致孩子喜欢音乐却厌烦上音乐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本能听觉的根底上启蒙和开展学生的音乐听觉,是一二年级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浩瀚的声音海洋中,要引导儿童走好听觉的艺术的道路,就需要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体态律动”法,吸引全体学生的积极参和,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收到较好的效果。
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亲密的联络,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通过即兴表演的方法,可以进步学生的自我表现及创作才能。
音乐中的律动,从狭义来说,是指人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肢体动作,如拍手、摇头、跺脚,、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不难发现他们有跟随音乐律动的本能。我们常听见儿童按节拍朗读儿歌。也常看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用韵律节奏来控制动作体态,以到达动作的同步和协调(比方“劈劈拍”、跳绳时有节奏朗读的儿歌)。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日常生活活动中用韵律节奏来控制动作已成为习惯。我们因势利导,在音乐教学中将这习惯加以利用、标准、进步并赋予新的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动作的协调性,,还能有效地进步学生的音乐素质,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
由于儿童有跟随音乐律动的本能,聆听乐曲时老师只要进展简单的律动示范(点头、拍手、跺脚等),辅以能表达相应音乐情绪的面部表情(微笑、悲伤、愤怒等),大部分同学就能跟着动作,一小部分节奏感稍差的学生在集体律动气氛的影响下,很自然地融入其中。如人音版第一册《摇篮曲》的教学,学生初听音乐时让学生闭起眼睛,老师可轻柔地抚摸闭目倾听的孩子们,也可用甜美的声音范唱,面呈安详幸福,轻拍身体,或随着节奏摇摆上身……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充满情感的声音,轻轻地拨动了孩子们的心弦!老师唱完后,有的孩子会自主模拟参和,跟着老师按节奏摇摇身体,一脸陶醉;有的孩子甚至不由自主的发出感慨:好好听哦!这样,在情感、态度、感知上为下面的环节做好了积极的铺垫。又如人音版第二册《一对好朋友》的教学,上课伊始,老师朗读歌词后利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文字表达搬上直观形象的屏幕,当学生看到暮归的路上你赶鸭子我牵牛,有说有笑,互相帮助的一对好朋友时再播放音乐,部分学生已经神采飞扬、甚至拍掌点头了。这样的情感流露水到渠成,为第二阶段的律动教学埋下伏笔。
一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加以进一步的
一二年级音乐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