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之送别诗鉴赏
知识输送
一、离别时伤感愁苦、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该诗表达送别友人远行时留恋怅惘的感情.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惜,但色彩开场变得明朗,诗人虽为昨日、今日愁苦,却可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浩然一饮,消愁逸兴。接下来,“蓬莱”二句,切题面的权位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得两汉蓬莱之风,切建安风骨;自己那么如建此楼的谢眺,诗文清新秀发,由此,两人相俱有壮志逸兴,可共上青天搅取明月,至此,先前的烦忧在这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但是,这逸兴来去皆匆匆,诗人的愁思又猛然袭来,他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起兴,来抒写自己“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情怀,说明“酣高楼”反而让心中的烦愁更加深重了,因此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感慨。这个“不称意"又对应了起首句的去日之苦和今日之烦忧,由此诗人自自然然地发出理解冠泛舟,,却起伏有致,前后对应,抑扬协调,在大起大落中展示其豪放气质。(精品文档请下载)
四、借送别思乡怀古。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赏析:这首诗的第一联写“荆轲刺秦”事,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胁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
“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前两句概括了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大方激昂的心情,表达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情。“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句式对仗仗,后一句是全诗的中心所在,它寓情于景,景中带比,称颂荆轲的那种不畏强暴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还隐含着诗人对荆轲式英雄的思慕.(精品文档请下载)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这首送别诗是青年李白出蜀时所作,,而非送别朋友,并别具一格地写出了故土山水陪伴诗人、万里护送的动人情景。构思巧妙,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意境高远.(精品文档请下载)
公元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初次出蜀遨游,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精品文档请下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欣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风光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原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风光。(精品文档请下载)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风光: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精品文档请下载)
写完山势和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和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似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精品文档请下载)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时机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非常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颖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精品文档请下载)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土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
怜故土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土,而又初次离别的他不可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土,而说故土之水恋他。(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思念和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五、对深情厚谊的讴歌赞美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和“忽闻”相照应,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
写景抒情诗之送别诗鉴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