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未来养老的关键在于提高生育率作者:刘忠良面对中国现在的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有些人包括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只要经济发展养老制度健全了养老问题就可以自动解决而不必调整人口政策。对此,我不敢认同。按照他们的说法,美国欧洲日本都应该养老问题更轻,因为他们经济最发达养老制度最健全。但现实却相反,那些经济不发达、养老制度不健全但生育率高人口结构年轻的国家养老压力最轻。首先我们分析一下经济发展能否提高养老能力从而降低养老压力。人的需求会随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老人也一样,所以说经济发展养老压力未必会降低。也许有人认为老人的需求会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即便是老人的自主需求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但老人的医疗、护理等被动需求未必会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寿命会随之延长。随着寿命的延长,老人寿龄的提高,老人的医疗、护理等被动需求会加速提高。比如医疗费用,人的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据 1993 年和 1998 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 0-4 岁为 817 元, 10-19 岁增加到 2244 元, 40-49 岁为 4577 元, 65岁以上则增加到 5096 元。 1993 年和 1998 年的老龄人口还是低老龄的,老年人口的医疗花费已经是儿童的 倍, 那未来高龄高老龄化呢?这就更不可想象了。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和低生育率造成的未来劳动力短缺,劳务价格未来会大幅提高。而老人,欲是年龄越大,需要的护理需求就越多。因此,未来的养老价格必定会大幅上升。因此,经济发展未必会提高养老能力降低养老压力。事实上,现实表明,经济发展不仅不能提高养老能力,反而是降低。无论是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看,还是从发达国家自身历史的纵向对比看,经济越发达养老压力越大,反而穷发展中国家养老压力低。即使在中国,一对夫妇养两个老人的压力,经济发达地区要高于贫困的穷乡僻壤。这也许令人难以理解,怎么会经济发展养老能力反而降低呢?无论全世界,还是中国人,都有这个感受:在经济很落后的时候,养五六个孩子甚至七八个孩子还能行;但经济发展了,养一个孩子就感到压力很大了,甚至再生二胎就成了奢侈品。这能说经济发展养孩子的能力就提高了吗?显然是经济发展养孩子的能力降低。这是因为孩子上学越来越长,而同时孩子在各时期的养育费用大幅提高,养孩子成本增长的速度远高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随着经济发展养孩子的能力就降低了。而养老人,跟养孩子费用增长的原因类似:随着经济的发展,养老人的时间更长,养老人的费用加速增长,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养老压力反而增加。有不少人口专家认为解决中国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所谓提高劳动生产率,只不过是经济发展的另一种说法而已。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想提高多少就提高多少的。显然一些人口专家对经济问题很无知。事实上,跨国研究表明,由于老龄化降低人口活力、创新活力、经济社会活力且恶化投资预期,老龄化是十分不利于生产率提高的。上世纪 90年代初美国日本工业部门的投资大致相同,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明显超过日本。目前日本的投资额比美国多三分之一,但劳动生产率仍落后美国近 20%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情况也大致如此。也就是说,看似人口专家为中国养老问题开出了一个药方,但客观规律决定这个药方的药效是与他们所说的结果是相反的。既然经济发展不能解决养老问题,那完善养老制度会有多大效果呢?制度只是个壳子,养老归根结底是工作的劳动人口养不工作的老年人口,而不是养老制度在养老人。老人手中的货币,只不过是一堆纸, 还必须有劳动人口把它变成真正的财富,否则它只是一堆废纸而不能购买任何东西。而未来的劳动者,只能是现在养的孩子。所以无论任何养老方式,真正的依靠者和养老供给者还是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就是别人的的孩子。如果整个国家社会都没有孩子,未来就没有劳动者,也就不会有人给你养老,一切养老方式也都无法存在。所以,养孩子,才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出路。养老制度的实质是怎样分配社会资源给老人养老,也就是说养老制度只是分配社会资源而非创造社会资源。养老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更好的分配社会资源跟老人,从而给老人更好的养老。由于养老制度只是怎样分配社会资源而不能创造社会资源,如果养老制度分配给老人的资源多,那用于其它方面的资源就少了,社会的养老压力就会提高。即便是养老制度不增加社会的负担,而是怎样更好的分配社会资源给老人, 优化老人的资源配置,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由于中国是未富先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完善养老制度只能是小幅改善养老问题,而无法从跟不上解决养老问题。养老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人口结构的问题,实质就是老人比重大,社会的养老负担因此过重。决定人口结构的是生育率、人均寿命和移民。人均寿命无法控制,移民对人口大国来说作用微乎其微,所以决定未来
提高生育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