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
.
脑卒中的危害
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之一
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不仅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给家人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
脑卒中的分类
缺血性
出血性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前动脉血栓形成
◆对侧下肢为主的偏瘫和感觉障碍
◆ 精神行为异常
◆大小便障碍
◆额叶释放征
◆ 运动性失语
.
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皮层支:对侧偏盲,黄斑回避,主侧有感觉性失语,失读。
深穿支:丘脑损害为主—丘脑综合征,对侧轻瘫,对侧舞蹈。
.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 基底动脉主干;危重,进展快,高热、昏迷、瞳孔小、四肢瘫、颅神经麻痹、上消出血、心肺合并症,预后差。
◆基底动脉尖端:干字结构,意识障碍、记忆障碍、偏盲或皮质盲、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变化、眼球震颤、共济失调。
◆小脑梗死: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颅压增高、脑干症状。
.
.
脑干综合征
大脑脚综合征(Weber syndrome)
红核综合征(Benediket syndrome)
闭锁综合征(Loked-in syndrome)
桥脑旁正中综合征(Foville syndrome)
桥脑外侧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ndrome)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
.
五、辅助检查
1 血常规、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凝血功能、心电图、胸片、高同型半胱氨酸、心肌酶谱、BNP等。
2 CT:低密度灶,伴出血后为高、低密度共存。
3 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早期DWI高信号。
4 TCD、颈动脉B超、MRA、DSA
.
头颅CT平扫 同一病例 脑梗塞早期无异常,一天后左侧出现低密度区。
.
头颅CT平扫 同一病例 脑梗塞早期无异常,一天后左侧出现低密度区。
.
同一病例:两天后出现明显低密度区。注意左侧脑室旁白质区另有一低密度区。
.
梗塞<6小时
CT未见明显
梗塞灶。
.
48小时后
CT显示
明显病灶
.
120小时
CT显示
明显梗塞灶
伴水肿带
.
六、诊断
中老年、突然发病、静态或活动时发病、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多在几h或几天达高峰,临床可见神经系统定位性症状和体征。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或TIA史。
影像学表现,CT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内出血低密度病灶。
.
鉴别诊断
脑出血
脑栓塞
颅内占位性病变
.
.
七、综合治疗
1、 溶栓
2、一般治疗:吸氧、心电监护、控制血压、血糖、体温、营养支持、维持体液平衡、降颅压、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抗氧自由基、抑酸护胃
3、预防并发症
4、康复治疗
5、预防复发
.
1、溶栓:
溶栓治疗:严格掌握适应症和时间窗。
(1)病例入选标准
①发病6小时内。
②脑CT除外颅内出血,没有与神经功能缺 失相对应的低密度改变,可有与神经功
能缺失不相对应的腔隙性梗死。
③ 无明显意识障碍(昏迷)。
.
④ 肢体瘫痪肌力3 级以下。
⑤ 年龄小于75岁。
⑥患者或家属签字同意。
(2)病例排除标准
① 溶栓之前临床表现已明显改善。
② 全身活动性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小于
10万/mm3。
③ 近6个月有脑出血、颅内手术及颅脑外伤。
④ 近6个月有消化道出血,近3个月内患急性心
梗、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近6周外科手术、
分娩、严重创伤。
.
⑤ 颅内A瘤、AVM、颅内肿瘤及疑SAH。
⑥严重心功能不全、败血症性血栓性脉管
炎、糖尿病性出血性视网膜炎,及已知
的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⑦妊娠。
⑧正在使用肝素等抗凝治疗。
⑨未经控制的的高血压,收缩压>200mmhg
,舒张压>100mmhg。
⑩收缩压<100mmhg 疑为血液动力学机制所
致脑梗死。
.
(3)给药方法:
① 尿激酶(UK):50-150万单位(一般100万单位)溶于100-200ml NS ivgtt <2小时。若肌力恢复>1度,放慢速度,再追加25万单位。若肌力恢复<1度,再观察15分钟,恢复仍不明显,无脑出血表现时,可再追加25-50万单位。
② t-PA:,总量10% IV,其余90% ivgtt <1小时。
.
《脑血栓形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