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诗词平仄入门正文
第一篇:诗词平仄入门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
欲知平仄, 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唱罢舞翩跹
(1)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花儿与少年
(2)仄仄平平仄仄平 策马昆仑天路上
(3)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泉玉树水晶妍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中交替:
第(1)句中节奏点上的字“歌、罢、翩”的声调为“平仄平”。余不一一。
句间相对:
第(1)节奏点上的“歌、罢、翩”三字声调为“平仄平”,和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三字声调“仄平仄”相对。第(3)句和第(4)句也是相对。
联间相粘:
本联[首联]的末一句[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的声调是“仄平仄”,与下一联[尾联〈第(3)、(4)句〉]的第一句[第(3)句]节奏点上的“马、鞭、路”的声调是“仄平仄”,相同。
7
律诗的平仄同理,此不举例。
从上例中可以印证:
1、 上例的格式称为“平起式”,即第一句第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平声字。同理,“仄起式”就是第一句2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仄声字。
2、 上例的格式第一句最末一字用的是平声字,称为“平收”,有的又收”式,有的又脚”。
3、 把头和尾进行排列组合,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平仄脚)、仄起仄收(仄仄脚)、仄起平收(仄平脚)。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格式全篇的平仄次序都不一样。
4、 首句用不用韵不强求,格律诗是偶数句必须用韵,且必须是平声韵(这也是前面介绍平仄节拍时多处提到“除最末一字外”的主要原因),韵位上的字还要不重复。奇数句末不用韵,且必须用仄类声调的字。
5、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句中第
1、
3、5个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如此,但不绝对。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
9
6、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把头上两字去掉就是五言。五言格律诗无论是五律或五绝,同样得遵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规则确立以后,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和(元)
曲。格律诗中平仄规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避免孤平。一般的说,就是除最末一字外,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二是句末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即句末三个字(术语称“三字尾”)不能连着都用平类声调或仄类声调的字。
三是写古典诗词不可因噎废食,毕竟抒情表意才是根本,如果出现拗句现象,可以采取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术语称“拗救”)的办法弥补。不过拗救是一种技巧而非格律。
词的平仄:
可以说,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格律诗,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和押韵、平仄等规则。由于词的形成与格律诗有密切关系,并且有些词是从格律诗演变过来,词到后来又与所合的音乐分离,以律句作词句无形中成为一种仄规则,一般的,词也适用。
但差别也有:
一是在于因为词是“长短句”,在“粘对”上得因词牌的不同而灵活应用。
9
二是有的词牌中对平仄的要求比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还严格。
简单的说,是因为词与音乐分离了,为了保证分离后的词仍然具有音乐美所致。格律诗中,平类只平声, 仄类有三:上、去、入声,实际意味着凡是规定用仄类声调字的位置,上、去、入声三种字用哪一种都行。而在词中,规定用仄声字的位置,有的词牌规定更细,细到必须用上声或去声或入声;用平声字的位置还得分别阴平还是阳平-------平分阴阳最早即是如此而来。如李清照论词就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分五声,就是平分阴平、阳平,加上上、去、入三声。如此过细的规定,在〈宋词三百首〉里有迹可循,如周邦彦一改初期词只分平仄不问四声--------和格律诗对平仄的运用一样--------精密的运用四声平仄。但是这样过分的拘泥却又害得词不达意,既不如苏辛词,又不如婉约派。然而也因此形成并延续了一些词牌中必须分阴阳辩五音(唇、齿、喉、舌、鼻五个不同发声部位)的仔细。
词中避免孤平,一般的主要指五字句以上的词句,五字句以下除四字句比较特殊外,一到四字句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格律诗只限于
10
五、七言,最短的律句是五言,少于五字 的在诗中不作律句要求(六言格律诗虽有,但少见,在本文中不提)。
词不仅和格律诗一样要避免句末(三字尾)三连平和三连仄,而且还因词中有三字句,故三字句也得遵守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规则。
词中也
诗词平仄入门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