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下)
朱如华 智能型反坦克伏击手
美国早在冷战时代即已研究了多种机器人。当时的重点是要对付苏联和华约集团庞大的坦克装甲兵团,因此制成一种名叫“伏击手”的反坦克机器人。
在设计“伏击手炮兵阵地上的机器人
在紧张激烈的现代战争中,炮兵火力突击起着重要作用。成千上万发炮弹铺天盖地而来,摧毁坚固防御工事,大量杀伤有生力量,并给敌人心理上造成极大威慑、震撼。为了提高火炮威力,人们不断增大炮管的口径和长度,但火炮和炮弹变得越来越笨重,炮手操作极其困难。,,。口径更大的203毫米自行火炮,炮弹的弹丸重达91千克,只能2分钟发射1发炮弹。军舰上的大口径舰炮,如美军“衣阿华”级战列舰装备406毫米口径的超重型火炮,炮弹重达1 226千克,要用自动化装弹机,才能每分钟发射1次。野战火炮要提高效率,只有用自动化装置、机器人技术,才能达到要求。于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机器人火炮和弹药输送装置。
美军在“冷战”时代即已研究将“美洲豹”机器人、400型机器人和平台式挂车组合成一体,制成组合式机器人弹药系统。它可以通过光电传感器、微处理机和自动化机器臂,将重达1 700千克的集装式弹药箱送上弹药车,然后运到火炮发射阵地。机器人可根据不同的作战任务,将不同功能的炮弹输入炮膛,从而大大减轻炮手的劳动强度,提高火炮射击速度。美军还对长期使用的M109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加以改造后制成机器人榴弹炮,称“综合式灵巧火炮系统”。在这种机器人火炮的炮塔上,加装了1个试验台,上面装有液压控制的弹药输送和装填机构,机械臂可以抓起45千克重的炮弹。为了操作方便起见,炮弹是一排排直立地排列在舱内的,少量准备射击用的炮弹和发射药放在试验台后部的支架上。射击时机器人的机械臂根据指令,将炮弹从支架上输送到炮尾自动装填机的输弹架上。自动机还配有快速装弹平衡机,使火炮在高达70度的仰角条件下射击时,仍能在10秒钟内将3发炮弹顺利送入炮膛。炮弹上装有多功能电子引信,通过电感应线路可从远距离装定。还可控制炮弹的爆炸高度,以获得最佳毁伤效果。
美军M270多管火箭炮是一种威力强大的火力突击兵器,海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伊拉克士兵不怕美军的隐形飞机、巡航导弹,最害怕的是火箭弹撒下的“可怕的钢雨”。战后美军对它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进,配用了GPS全球定位系统、激光陀螺仪、激光多普勒雷达和远程反装甲火箭弹。近年来还在研究将它进一步改进成机器人操纵的火箭炮,不再需要士兵在炮阵地上操作即可完成全部射击准备工作。通过人造卫星全球定位系统测定阵地位置和目标位置。机器人可按指令竖起发射架,向目标发射远程火箭弹或战术导弹。射击完毕后由机器人弹药车输送弹药继续射击。
别开生面的靶场试验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美国白沙导弹靶场进行着一次紧张的试验。耐人寻味的是人们既没有见到高矗的发射架,也没听到导弹升空时的轰然巨响。茫茫荒漠渺无人烟,极目远望,仿佛有几个黑点在地面缓缓移动。不一会儿,人们依稀辨认出有几辆坦克在列队行进。仔细观看,有10辆坦克排成一路纵队,时而高速行使,时而缓缓绕行。各车之间的距离为50~100米。在变换了几次队形后,又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中。
事后媒体披露,这是一次高技术新概念坦克试验。10辆坦克中没有1个驾驶员,而是由数千米外的指挥中心遥控的,所有无人驾驶坦克是用M47坦克改造而成的。消息传开,人们为之震惊。
对无人坦克的研究,由来已久。二战中,德国使用近8 000辆小型无线电遥控坦克,执行侦察、爆破等多种任务,英国研究过一种四足步行式坦克,但由于经费不足半途而废。战后的美国、德国、苏联等国继续进行研究。在海湾战场后期,美国将M60坦克改造成“罗伯特”机器人坦克,一直使用至今。
“罗伯特”是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坦克,它的全称是“机器人清障突击坦克”,由坦克机动车辆司令部和工程兵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先是用装甲人员输送车进行试验,以后改用M60A3坦克。它去掉了炮塔和驾驶舱,加装了机械扫雷、爆破扫雷装置和控制系统。车体前端有2组共10个滚轮,在以16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时,可压发引爆埋在100毫米深处的地雷。车体上方两个金属箱内各有1条107米长的柔性直列装药带。它由1枚火箭弹带着飞向雷场引爆地雷,最远可摧毁150米长的雷区。
超轻型“守护神”:机器人坦克
机器人坦克由于无人驾驶,不需要笨重的装甲防护,也不用炮塔,所以可做得十分轻巧。美国还研制过一种“守护神”机器人坦克,它的重量只有3吨左右,1架“黑鹰”直升机可装运2
八仙过海 各显其能(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