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休克药53
休克是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的强烈侵袭时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组织血液灌注不足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过程,为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综合征,是临床各种严重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引起休克的病因很多,共同的发病环受体,同时促进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产生正性肌力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及心率、心搏出量增加,心肌耗氧量轻度增加,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肾、肠系膜和冠状动脉扩张,从而使休克时血液分配合理。大剂量(每分钟大于10μg/kg)由于α受体兴奋占优势,外周血管、肾、肠系膜动脉均收缩,使血压和外周总阻力增加,肾血流下降、尿量减少。
【临床药动学】 由于本品的血管收缩作用,不能皮下或肌内注射,口服易在肠肝被破坏,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故一般静脉滴注给药。静脉滴注后在体内分布广泛,不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静脉注射5分钟内起效,持续作用5~10分钟,作用时效长短与剂量不相关。半衰期约为2~7分钟,进入体内的药物约75%在体内迅速被单胺氧化酶、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及多巴胺β-羟化酶代谢,代谢产物由肾排泄,另有25%被肾上腺神经末梢摄取,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
24小时内排出约80%,尿中以代谢物为主。清除率234~330L/h。
【适应证】 本品作用快而短,常用于治疗感染性、心源性、创伤性休克,特别是伴有肾功不全、心排出量降低、周围血管阻力升高,而血容量已补足的患者更为适宜。也可治疗充血性心衰、心跳骤停、心脏手术、脑缺血急性期,急性无尿性肾衰等。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一般较轻、少,偶有恶心、呕吐,剂量过大或滴速过快,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绞痛、头痛,采用慢滴速和停药,症状即可消失。过量所致高血压可用酚妥拉明拮抗。本品在每分钟10~15μg/kg的剂量时,可引起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可能并发肺血管充血,加重低氧血症,加用酚妥拉明可减轻此不良反应。静脉滴注时,发生外漏可引起局部缺血、坏死。
可用酚妥拉明5~10mg加生理盐水1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偶见心动过速、传导异常、竖毛反应和血尿素氮升高。
在用本品治疗休克前,宜先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本药在碱性溶液中失活,故不能加于碱性溶液中。快速型心律失常未纠正前及嗜铬细胞瘤禁用。本药在单胺氧化酶作用下代谢失效,故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应将本品用量减少到常用量的1/10。心梗、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血管阻塞性疾病者须慎用。
在使用本品过程中,必须进行血压、心排血量、心电及尿量监测。
【剂量与用法】 因休克病人对该药反应的个体差异大,故用量范围广。将本品20mg加于5%葡萄糖溶液250ml中滴注,开始1~5μg/min,使心排出量、肾血流量增加。较重病人开始可用每分钟5μg/kg,以后根据心排出量、尿量、血压情况,可加快速度和加大浓度,但最大剂量不宜超过每分钟10μg/kg,心内注射每次20mg。
【相互作用】 本品不宜与环丙烷或卤化羟类麻醉药同用,以免心肌应激性增加而致心律失常。氟哌啶醇和吩噻嗪类可阻断肾、肠系膜等脏器血管上的多巴胺受体,而拮抗本品对这些部位血管的作用,故不能同时应用。与胍乙啶、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增强多巴胺的效应,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临床评价】 多巴胺是目前国内外临床最常用的抗休克药物之一。作用较理想,是唯一能增加肾血流量,改善肾功能的拟肾上腺素药物,能使休克患者的动脉压、心排出量、重要脏器血管的血流灌注量及尿量均增加。与异丙肾上腺素相比,本品具有增加心率的作用小、心肌耗氧较少、尿量增加较多及在剂量不大时很少引起心律失常等优点。
异丙肾上腺素 Isoprenaline
【作用与作用机制】 本品为非选择性肾上腺素β受体激动剂。对β1受体的作用使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传导加速、收缩压升高,对正位起搏点的兴奋作用强,收缩期及舒张期缩短。对β2受体的作用可舒张小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使舒张压下降,脉压加大,增加组织灌注,改善微循环,舒张静脉,使中心静脉压下降。
【临床药动学】 口服无效,舌下给药能扩张局部血管,从粘膜静脉丛迅速吸收,但不规则,吸入给药,部分吸收,作用时间持续为2小时,24小时几乎完全排出。进入体内后可被肺、肝等组织内的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代谢失活,但单胺氧化酶(MAO)对其作用弱。其氧位甲基化代谢产物3-甲基异丙肾上腺素有阻断β受体作用,这可能是反复给药后作用很快减弱的原因。
。其代谢产物和原形药由尿中排泄。该药生物利用度80%~100%,~,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5%,,血浆消除半衰期约为2小时。
【适应证】 适用于低排高阻型的感染性休克患者
抗休克药53-PPT文档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