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的探究
提要:文章从商业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和存在问题入手,以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商业开发现状、保护过程中存在问题等的探讨,给出商业模式开发下对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保居住和文化功能,变成了商业街区,更有甚者直接进行房地产开发。我们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关注其历史片区及城市的整体发展。
而现在的河坊街完全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街区,它修复的仅仅是商业业态,整个街区的文化形态、社会形态及地域民俗文化并没有得以传承。商业投资的引入无疑将河坊街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现代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翻新改造、经营产品的多元化以及一些老字号国药店的商业化运作都使其失去了历史原真性。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一般都会与原住居民、开发商以及政府有关,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结合历史街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商业引入的同时又能使原住居民的利益得到保障,是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传承与保护的前提。
当前,我国政府在改造历史文化街区时,采用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以政府为导向,制定符合市政技术要求和管理模式的策略,使街区的保护与开发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包容居民日常生活的街区,应进行动态保护。我们在满足街区内居民生活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和传承原有街区内特有的历史风貌特色,从建筑形态到周边环境都要延续空间的层次性,同时引入部分商业业态,创造出与街区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发展规划和商业定位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5杭州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商业模式开发下的保护策略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在宋代即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中心,为现在大关桥、江涨桥、卖鱼桥一带区域。大兜路历史街区可以追溯到明代,当时整条街长为1100米,宽为5米。之后,大兜路区域建立官办粮仓和集市,成为杭州城北重要的贸易、仓储中心,运河沿岸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民载:“大兜乃湖墅之一小地名也,亦为拱埠往来城内之要口。” 1966年,与河塍路、仓基上合并称为远征路,到1981年才命名为大兜路。
现在的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图3),位于运河大关桥至江涨桥段的东岸,里面还保留着香积寺石塔、国家厂丝储备仓库、清末民初民居建筑等,是杭州尚存的历史风貌街区之一。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居住、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现运河南部繁荣经济,发达文化的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大兜路街区内以大兜路为主线,南北长约770米,东西长约150米,除了保留原有的国家厂丝仓库,增加了回迁安置住宅区和商业业态区。街区总占地面积9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0920平方米,其中商业建筑面积为20320平方米。
对于街区内的历史建筑,以修复的香积寺为核心,保留香积寺石塔和国家厂丝储备仓库等文物单位,大量修缮改造清末民初风格的民居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设计合院式居住区。其中的崇仁庙改造后将作为中心景观区,设置单元式居住区,以安置回迁居民。建筑周边的硬质道路用青石板铺设,日后,这里将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步行街。沿运河设置亲水观景平台及坐凳,与亭、廊等相辅相成,成为良好的户外开放休闲空间。
图3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处于拱墅区,其区域功能定位由工业、物流业慢慢向商务、居住、旅游业转变,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现代商业价值完美结合。运河拱墅段沿岸集中了杭州城区大部分的历史遗存,小河直街、桥西直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以及运河工业馆、大河造船厂等都位于其中。整个拱墅区依托运河沿岸资源,融商业、休闲、娱乐、文化、生态为一体,形成宜居的城北新中心。
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业态定位是以中高档餐饮、会所为主,同时融入佛禅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餐饮街区。形成以传统文化、禅宗文化为主题,提供素食、清淡营养的中高档餐饮;结合禅茶文化,禅居理念的茶馆、养生会所,青年旅社的经营;售卖相关的礼佛用品、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养生保健品等。街区主要的消费群体为杭州城区的居民,重点是其中的的中高端消费人群。而由于街区本身的商业性质和香积寺,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将会吸引一些外地游客和香客。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复兴街区本身及周边区域。
(1)改造目标
商业模式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的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