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doc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 很多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和解释。有的认为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三个关键因素。有的认为包括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的认为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构造形态、培养途径和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淘汰模式都应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题中应用之意。本人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制度, 每个内容又可以细分出具体的项目。如培养过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本文将主要从培养途径和方法、培养制度两个大的层面进行国内外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一、目标的选取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广, 下设的二级专业各具特色, 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物流管理和电子商务等等。在国内外的许多高等教学机构都有开设。我国的如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饮誉海内外; 人民大学的企业管理专业是我国重点学科; 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也开设了类似专业。国外的如美国、欧洲、日本、挪威和俄罗斯的许多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里都开设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二、培养方法和途径中外大学大部分都实行学分制, 应该说国外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日本实行学分制比较早。我国实行学分制改革是近几年的事情, 也是在很大的程度上借鉴他们的做法。我国的学分制和欧美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 、学生在专业、课程选择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国外大学入学后首先修读校级通识教育课程, 并根据专业意向修读所在学院的专业核心课程。三年级之后, 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专业兴趣选修某个专业的课程。专业选定之后, 若不满意还可改选, 大学还根据市场需求情况, 设计一些专业方向, 供学生选修。这样, 学生的选修范围非常大, 除核心课程和少部分通识教育课程为必修外, 其它都由学生自己选修。以前我国高校学生入学是通过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 入学时专业已定, 在校期间改换专业的可能性很小, 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招生。这种方式对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就业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几年有部分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允许学生( 特殊类别除外) 在校学习两年后, 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考核情况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专业。往往是在招生时按照专业大类( 如新闻传播类、政治学类、历史类、数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 进行, 从而安排在某个学院, 以后定专业也在此学院框定的专业中选。选择专业的自由也是相对的。在课程选择和设置上, 近几年我国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都采用了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过去所有课程都由学校安排规定好的传统,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应该说有了很大的进步。 2、学生要获得学位所要求的总学分。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一般在 120- 130 分之间, 只有澳大利亚为 144 分, 我国相对较高, 一般在 150 — 180 分之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高校更多
对比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